“台獨”主張自九十年代李登輝掌權、放任其發展蔓延以來,從來是民進黨人頂在頭上、標榜自己“愛台灣”的政治圖騰。卻不料在民進黨2000年掌權後,反而由盛轉衰,一路下滑;最近更成為其政治對手諷譏、消費的對象。島內觀察家指出,馬英九副手吳敦義日前一句“蔡英文只敢喊台獨、不敢推台獨是詐欺”,直擊蔡英文的軟肋。而“台獨居然變成國民黨的提款機,這可能是很多綠營人過去從未想過的角度”,觀察家的分析一針見血,彰顯了台獨的衰敗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勢難擋。
起源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的台獨主張,從一開始就烙上鮮明的外國勢力和分裂主義的印記。1945年日本即將戰敗之際,少數日本右翼軍人和台奸策動了“台灣獨立事件”,成立所謂“台灣自治委員會”,企圖建立“第二個滿洲國”,此即為台獨之濫觴。二戰後,台灣回歸祖國,台獨勢力隱退日本。五十年代,台獨分子分別在日本成立“台灣民主獨立黨”、“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等,但均屬小打小鬧,難成規模。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建交後,台獨勢力又轉往美國發展。美國出於牽制台灣國民黨當局的戰略考慮,對台獨勢力予以各種明的暗的支持,遂使台獨勢力不斷發展,繼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後,又先後成立了“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多個台獨組織。
李登輝在八十年代後期上台後,台獨在台灣的活動逐漸轉為公開。九十年代初通過修改刑法100條,台獨獲得合法身分,台獨分子紛紛由美返台,大肆擴張政治影響和勢力。1986年9月成立的民進黨也於1991年10月第五次全代會上通過“台獨黨綱”,正式打出台獨招牌。
台獨主張核心有兩點:其一,是所謂“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不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其二,是台獨的目的,“在於恢復四百年來外來統治者所剝奪的台灣人的主權與自由”。台獨主張之荒謬當然是不值一駁的,但何以此種嚴重悖逆歷史事實和現實政治法律倫理的台獨主張竟能在九十年代的台灣大肆流行,並最終導致代表台獨勢力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呢?究其原由,一是當時主政者李登輝的包庇縱容與國民黨內部的分裂;二是蘇聯東歐解體後國際形勢丕變,全球右翼勢力歡欣鼓舞,右翼政治思潮和民粹意識形態汎濫。這種國際大氣候影響波及島內,導致民眾思想混亂,民粹思潮和分裂主義意識猖獗,台獨勢力借機趁亂奪權。
但即便如此,台獨仍是窒礙難行。民進黨八年執政,不但沒能實現台獨,反而證實了台獨理論與實踐的破產。陳水扁一句“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戳穿了台獨理念的泡沫。台灣民眾看的很清楚,台獨不過是某些政治勢力藉以奪權牟利的幌子,一旦達到目的,馬上棄之如敝。
客觀而論,迫使台獨政客自己戳穿“台獨皇帝新衣”,並非其主觀意願,而是外在客觀條件使然:首先,是冷戰結束後國際地緣戰略發生重大範式轉移所致。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傳統的地緣政治讓位於地緣經濟,和平、發展、合作取代了冷戰、遏制、封鎖。台灣不再是封鎖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其地理位置不再具有地緣政治時代特殊的戰略意義。在地緣經濟時代,台灣的市場、資源等經濟條件註定了它戰略地位的下降。而搞台獨,勢必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國際社會所反對;也因此,台獨分子得到國際社會“麻煩製造者”的名聲就不出奇了。
其次,是中國大陸展現出堅定不移的反分裂信心、決心與兩岸之間壓倒性實力對比的改變。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中國大陸從法律上給台獨劃出了一條紅線,分裂必打,越線必戰。其背後,是排名世界第二、正快速發展壯大的綜合國力的支撐。可以說,兩岸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對比,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巨大變化,因而台獨主張決無實現的可能。在13億中國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的決心和意志面前,台獨勢必成為歷史的泡沫。
第三,在展現硬的一手的同時,中國大陸的執政者也充分體諒和照顧台灣同胞的情感和政治現實,以反獨為新形勢下階段性目標,實現了國共和解,及時推出和平發展政策及一系列惠及台灣民眾的經濟政策。在和平發展政策指引下,兩岸關係空前緩和,兩岸實現了“三通”並達成包括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內的一系列協議,兩岸民眾品嘗到和平發展的成果。
這些政策舉措產生的最大效果就是有力地遏制了台獨。正如日前高雄市府“兩岸工作小組”咨詢委員林德昌教授指出的,兩岸經過ECFA後,就經濟市場的層面來看,已經是生命共同體。民進黨不敢反對兩岸關係繼續穩定和平發展,因為這會引起民眾的反感,“老百姓已經獲得兩岸交流的果實,大家都在享受,不管蔡英文敢不敢承認”。他認為,台獨已經蛻變為民進黨操弄、愚民的一個手段,選舉開票完“台獨”就結束了。
“沉舟側畔千帆過”。短短六十餘年,一部台獨的興衰史已經到了將要“曲終人散”的時候。台獨退潮了,但其遺留下的種種污垢糟粕還未得到認真清理,它們仍在台灣的土地上發酵,仍在散發惡臭污染、毒害台灣民眾的思想觀念。如不予以徹底清理,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觀念,難保未來的某天台獨還會“借屍還魂”。對此,兩岸各界應高度警惕,加強互信合作,共同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共同協商,消除歷史遺留的分歧和現存問題,開創兩岸和平融合、繁榮富強的未來!
(《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9月號,總第1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