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自日本發生大地震以來,日本企業的艱難處境很受關注,我國國內也出現“日本技術不行了”、“中國技術已超過日本”等看法。對此,環球時報的文章筆認為,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不應被低估,在發展技術方面仍是“隱形冠軍”的日本企業有很多細節和特點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企業進步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基石,要使中國永遠保持對日本的國力領先,擁有更多比日本企業先進的企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由此看來,學習日本企業仍然顯得非常重要。
第一是引進。日本企業一直積極利用技術引進,通過真正消化、掌握所引進的技術,確立自己的生產系統。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曾將海外技術引進作為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任務;6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興起建立企業內研究機構熱潮,將部分技術力量投向中長期研究計劃,而主要力量仍用在對引進海外技術的改良和提高。目前,儘管日本在很多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重視海外先進技術引進的方針從未改變。
第二是開發。日本大中小企業都重視技術開發。日本有兩個指標名列“世界第一”,其一是日本全國的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名列“世界第一”,例如2007年為3.67%;其二是由企業支出的研發經費占全國研發經費的比例也名列“世界第一”,例如在2006年占81.9%。民間企業真正成為國家發展技術的主力軍。
第三是實踐。日本企業將技術創新“進行到底”,促進生產力發展。
在20世紀,許多科技發明出自歐美,然而將歐美的新發明或試製品最終變成批量生產的工作,大多是由日本人完成。例如液晶作為一種物理現象早就被科學家發現了,但由於得不到應用而被世間遺忘,直到60年代後期日本人研發袖珍計算器,將液晶性能提高到批量商品生產的水平。此後從計算器到電子表,到電視,到手機,液晶日益成為大眾化商品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的經驗告訴人們,從科技論文出來的東西往往是易於移植易於引用的;從科技實踐出來的東西往往是易於保密難以借用的,我們應該克服那種“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
第四是拜技主義。日本中小企業追求技術進步,立志要有“一技之長”。日本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成千上萬家各懷“一技之長”和能工巧匠的優秀中小製造企業構成“日本製造”金字塔的基礎。很多只有幾十至上百名員工的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或為試制新商品所必須的複雜加工服務。不少日本中小企業在某種中間產品的世界市場上占很大比例甚至首位,因為能製造獨門產品而被稱為“only one”(僅此一家)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