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被政府形容為打破傳統框架的中、長期措施,能否為曾蔭權劃上美完句號,終為市民稱頌,在其卸任前令民望反彈,政策除了要顯示出解市民所急的決心,但最關鍵的是政策細節的執行。
記得曾蔭權於過去發表的《施政報告》,曾建議向全港住宅用戶派發慳電膽現金劵,原意是鼓勵市民響應環保,初時各大政黨亦都讚同,但政府後來才表示新政的條件是要全港用戶加電費,即時惹來民意反彈;而在增加生果金的同時引入資產及入息審查,又被指違反敬老原意,最終撒銷限制才平息事件;及至派發六千蚊,政府仍未有吸取教訓,對沒份變成有份的新來港人士設入息審查,結果被評有歧視之嫌。
上述提出的事例,只是近年政府施政時出現問題的冰山一角,但卻反映了政府施政往往只考慮執行政策的理性,並視之為唯一奉行的原則,而忽略民情和政治考慮,致令推行好政策卻要挨罵的困境。
因此,對於下月的區議會選情,向來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建制派,暫時仍未敢太過樂觀,事關報告寫得令人滿意,市民收貨只是過了第一關,更難過的一關還在後頭。假如政府再次“重施故技”,將“良政”變為“劣政”,把原意利民舒困的措施,轉化為政治炸彈,向泛民主派無限量供應,屆時建制派的選情其實未必如想像中的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