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14日電/中國時報特稿說,連續兩天,兩位“總統”候選人將矛頭指向媒體,但很遺憾的,兩人都是提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輕率遷怒媒體,甚至誤把媒體當成假想敵。
長期以來,藍綠政治人物販賣的仇恨遠超過夢想,習慣把攻擊對手當成克敵致勝的主要手段,但自己被攻擊時就暴跳如雷、指天罵地。
這樣的情形,在這次選舉中尤其嚴重,兩黨中央、黨團每天指責來、指責去,反駁來、反駁去,還有反反駁、反反反駁;發言人群每天口水滿天飛,講的盡是和民眾完全無關的議題,一點營養都沒有。
尤其少數曾因時勢或職務嘗過“媒體寵兒”滋味的政治人物,眼睛裡更是容不下一粒沙子,認為媒體非藍即綠,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在很多政治人物的眼中,只有當“喜鵲”的媒體才反應真實,當“烏鴉”的媒體必定是基於立場和偏見。
蔡英文和民進黨跳出來替《遠見》雜誌說話,而宋楚瑜重炮批評《聯合報》;兩人一藍一綠,思維卻殊途同歸。
在民主政治中,監督政府、政黨、政治人物,本是媒體的天職。第四權透過提供資訊、提出質疑、描述現實、分析情勢,希望民眾能更充分了解候選人、政黨和他們的主張,然後依照自由意志,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斷。
如果拿體育來比喻選舉,媒體扮演的其實是接近裁判或評論員的角色,如果跑不過、打不贏對手,就回頭打裁判,這是什麼運動家的風度?什麼樣的民主素養?
“如果有令政治人物滿意的媒體,就不可能有令人民滿意的民主政治。”各政黨和政治人物必須理解一件事,選票上並沒有媒體的名字,誤把媒體當成假想敵,也不會對選情有任何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