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2日電/美國世界日報21日發表社論說,馬英九拋出洽談兩岸和平協議政策,中南海持審慎態度,這是一記高招。蓋馬英九對兩岸和平協議原就設立了前提條件,不到兩天又另設公民投票的門檻,等同為兩岸洽談和平協議設置多重障礙。質言之,兩岸和平協議已非馬英九的選舉政見,且淪為交付民意決定的選擇題。政策瞬間加碼,難謂具備誠意,更暴露出馬英九之於重大政策的醞釀和提出,有兒戲之嫌。
社論說,就馬英九的政策調整或轉向觀察,馬英九在第一階段所以會拋出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話題,看來並不是出於個人的政治立場,而在觀風。單就民意支持、“國家”需要和“國會”監督三大前提論,此事已不易為。再細分民意支持必要先作出公民投票,這就立即出現質變,政策也轉向於:公民投票此後將介入兩岸互動,兩岸和平協議在商談之前要公投,談出任何結果難道不需要公投嗎?
兩岸和談的公民投票機制既經發動,就難免不涉及到台灣前途和發展定向的大問題。公民投票既可以為洽談兩岸和平協議先行背書,當然更應該先取得相關台灣前途的決定權。在程序上,綠營必先問:兩岸談判的身分應否先行確認,從而無法避免有朝一日得先施行統獨公投,承受後續出現的政治風險。
社論說,為了合法化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不惜啟動公民投票機制;但馬英九若僅是“葉公好龍”也就罷了,若為了兌現政見承諾,為兩岸和平協議能否商談都要公民投票,那麼更高層次的兩岸互動,馬英九又當如何安頓?公民投票勢將主導兩岸和平發展,這是一件大事,看不出馬英九及其團隊對此有任何交代。更要害的是附帶效應,即議題重點已由兩岸事務,轉向於公民投票勢將成為常態。
必要了解,公民投票固然是民主參與的一個選項,但絕非必要,更非唯一。若為避開難局,始被迫為之,已先落居下風,若為發動民粹更不可取。畢竟,民主政治的常態運作不宜由執政者主動操作公民投票。況且執政者必要為政策成敗負責,洽談兩岸和平協議與否,這是執政者的責任,將協議結果交付公投猶有可說,協議尚未推行,即尋求公投支持,這就是逃避,民粹也將如影隨形。
社論說,從政策方向旦夕生變的態勢觀察,可以感受到:馬英九顯然遭到難以抗拒的強大壓力。就決策過程論,馬英九難道沒有預作兵棋推演?馬英九用加碼的方法讓政策大轉彎,又如何使人信服具備執行政策的誠意?馬英九或許要為“黃金十年”加分;若論眼前政治利益,或許要為天津江陳會加持,或要拉攏黨內大老如連戰,表明他和連戰並無矛盾。但加碼之後變樣、變態,又如何鞏固兩岸互信,更是“不統、不獨、不武”的倒退。
兩岸和平協議的最大前提,其實是談判兩造的身分確認;這意味著兩岸和平協議必然涉及“一中原則”,就綠營的觀點看,這就是統一時間表,當然不同意,必奮力反抗;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也不樂見兩岸統一。馬英九豈有不知之理,但馬英九既勇於拋出,卻怯於堅持,且另啟公民投票機制,等同為兩岸平白增加不可測風險。
社論說,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當然應該肯定,也應堅持;不論是出於何種難以抗拒的壓力或為逃避風險,旦夕生變,反向為兩岸和平發展設置障礙,徒增兩岸政治風險。也為明年大選投下更大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