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和常務副社長周建閩一行10月25日拜訪了上海東亞研究所。(中評社記者梁棟攝) |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2008年中評社舉辦的“兩岸和平合作論壇”上說,學術界可以做的事,就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弄清楚,用更精確的文字去表達雙方政府所要表達的意涵,並回避掉一些文字可能引發的誤會;兩岸關係對於兩岸人民是件大事,很高興《中國評論》月刊能夠未雨綢繆對兩岸未來如何簽署和平協定此一重要且嚴肅問題進行討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類似的對談,集思廣益,共同找到一個符合全體中華民族利益的途徑。
2008年中評社舉辦的一場名為“兩岸如何共同應對當前金融風暴”論壇上,主持人、時任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的薛琦教授在總結發言時說,“對兩岸最具體的建議,就是多軌溝通,學術、媒體都可成為平台。今天討論到的一些問題,以前在一些場合也聽過或講過,但就是沒有人把它好好的整理出來。而中評社和《中國評論》月刊可以成為一個平台,定期舉辦,然後傳播出去,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2009年中評社舉辦的一場“認同與兩岸關係”論壇上,主持人、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基會顧問、台灣大學教授黃光國一再肯定“中國評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兩岸思想溝通平台”。黃光國說,“在兩岸政治框架的建構和詮釋中,知識精英必然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像《中國評論》這樣的平台,對促成知識分子的思想溝通和共識形成,就會發揮十分重要的功能。”
黃光國說:“今天大家把這些意見提出來,希望大陸的知識菁英,也可以參加討論,並作出回應。這個溝通平台確實非常好,如果大家沒有一個共同的發聲管道,不知道彼此的想法,便很容易發生誤解。現在大家通過這個平台,很坦誠地把各種問題提出來,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講真心話,對解決兩岸問題,一定大有幫助。希望《中國評論》未來在這方面繼續扮演溝通平台的角色,並且邀請更多的大陸學者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