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高層對華態度不明朗
儘管如此,利比亞過渡委也多次宣稱他們尊重舊政權與外國公司簽署的合同,但在利中資公司普遍對前景不甚樂觀。
一位中資企業負責人不無擔憂地說,利比亞高層對中國的態度仍不明朗,某些官員甚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反華傾向,這使得中資企業在政治上處於相對的劣勢,一些合作商甚至半開玩笑地警告說,將會減少與中資企業的合作。
除了高層官員的不確定性,利比亞合作商在一定程度上也“自身難保”。卡扎菲倒台引發了利方合作公司內部的權力爭鬥,原先卡扎菲時代的領導拼命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後來的“革命者”則要保護“革命”果實,全力搶奪公司領導權,雙方鬥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正常業務,更不用提新合同的拓展。
與此同時,重啟中資企業在利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成本巨大。由於絕大部分工人在年初撤離利比亞,重啟意味著要重新招募工人,重新培訓,重新辦理簽證;其次工人進入利比亞後,原先被破壞的宿舍和生活設施需要重新再建。交通方面,原有車輛需要重新購置,而利比亞百廢待興,原材料價格飈升,無疑將給中資企業增加翻倍的項目成本。
與西方企業同行的競爭相比,中資企業的劣勢顯而易見:
一方面,本土化政策不成熟。與中資企業動輒數百名中國員工不同,西方在利企業的運作模式一般是一至兩名本國高層領導一批利比亞本地員工經營公司業務,不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辦理簽證、出境入境等環節。一旦高層返回利比亞,可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原班人馬,恢復公司業務。
另一方面,政治優勢不夠。北約長達7個多月的“禁飛區”行動沉重打擊了卡扎菲勢力,導致西方公司容易在今後利比亞的重建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