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採取兩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增強信心。下屆政府要以改革的姿態高調向全國人民亮相。最近,關於“頂層設計”的討論很多,大多數人贊成堅持十一屆全會來的改革道路。二是可以做的事要盡量推進。胡錦濤主席不久前在APEC峰會上表示,要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溫總理也有類似表述。其實,這些事情本世紀初中國政府就做過,所謂“從源頭上反腐敗”,現在要努力推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吳敬璉如是說。
財新網消息,11月28日,在無錫舉行的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頒獎大會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體制改革高峰論壇上,吳敬璉在發表演講時發表了上述觀點。
吳敬璉指出,去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陷入了兩難困境。在過去相當長時期,經濟增長是靠資源來拉動的。當這樣一種增長方式遇到障礙時,就遇到既不能鬆也不能緊的境地:如果繼續鬆下去,資產泡沫就會到達臨界點,房地產就可能崩盤,CPI也可能向惡性通脹的方向發展,所以,必須緊,但是,過去的增長是靠錢堆起來的,如果緊了以後,增長的勢頭也就失去了。
那麼,出路何在呢?吳敬璉說,從短期政策來說,貨幣當局可以通過政策調整把局面維持住,爭取喘息的時間,各級政府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上,提高經濟的整體效率,這樣,既不會爆發嚴重的通脹,也不至於“硬著陸”。
他回顧說,“九五”計劃就提出了“兩個轉變”,一是經濟增長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一個是體制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九五”計劃的執行情況比較好,正好是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後,兩個轉變是結合起來推進的。“十五”規劃執行得就不太理想。期間,正逢城市化加速,政府有一個重要資源拿在手裡,就是土地。各級政府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再配上信貸資源,來營造GDP的高增長。許多地方的口號是“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增長模式就向舊的模式回歸了,“十一五”規劃制定得很好,但是,它有個缺點,體制改革講得不夠,因而,執行情況不理想。從去年開始,轉方式抓得很緊,舉辦了不少學習班,取得不少進展,如廣東,還有無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