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日電/明報專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出訪緬甸引起不少爭議,但最大難題可能是緬甸英文國名帶來的尷尬。希拉里在公眾場合多番稱呼緬甸為“這個國家”(this country),既避免因採用英美對緬甸的一貫稱呼“Burma”而觸怒緬甸政府,也避免因採用緬甸前軍政府起的國名“Myanmar”而觸怒美國政界及流亡海外的緬甸人。
研提升外交關係至大使級
明報報道,“Burma”為緬甸英文舊稱,但20多年前軍政府把國名改為“Myanmar”,因“Burma”勾起英國殖民統治的不光彩歷史,而且意指緬族人的土地,未能反映多種族本質,不過英美一直未有採納軍政府的新國名。
希拉里昨與緬甸總統登盛舉行歷史性會晤,轉交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信件,內容稱美方願與緬甸的關係進入“新階段”,希望研究可怎樣支援緬甸過渡民主,保護人權,呼籲當局的改革要有“實際成果”。
希拉里讚許緬甸近期的改革“令人鼓舞”,但認為未足以令美國解除制裁。她敦促緬甸釋放所有政治犯,結束與少數族裔的衝突,並斷絕與朝鮮的“不法”軍事聯繫。她表示,若緬甸持續改革,美國可以研究把兩國外交關係由代辦級提升至大使級,並支持世銀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派員評估緬甸經濟狀。
登盛形容希拉里此行是兩國關係里程碑。會後美方透露,兩國初步的合作計劃包括商討在緬甸尋找二戰美軍遺骸,並邀緬甸以觀察員身分加入美國發起、旨在助東南亞可持續發展的“湄公河下游之友”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