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能否妥善管控兩國關係中的分歧,相對來說,中國方面顯然在這方面意願強烈,且權力集中,較易施行。對美國來說,從美國政治制度來看,政治人物上至總統都要受到頗多掣肘。且2012年正值政治美國總統大選,《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話說:“美國的國會和總統的雙重選舉,雪上加霜的還有糟糕的美國經濟,會在美國國內營造出一種對中國非常不利的‘危險時刻’,使中國被責難為美國經濟難題的替罪羊。”這些都會反映到中美關係之中,並使中美分歧至少在政治人物的口頭上升高,由此影響兩國關係。對此,中國方面可以更多了解美國的政治生態,理解甚至寬容某些出於選舉需要的政治言論,畢竟無論哪一位政治人物,無論選舉的時候怎麼口出狂言,都清楚知道:當選之後都必須要和中國打交道的。
當然,美國政界不缺有識之士,也有中立人士,以及對中國友好的人士。針對某些盲目反華的政治人物,鮑爾森也指出:“隨著美歐同時所出現的經濟危機,中國所承受的壓力將會增大,世界將越來越依賴中國經濟的成長,所以那些支持反中國的人,最好想清楚他們究竟在支持什麼”。鮑爾森的話,出於對美國國家利益的深思熟慮,而不是某些人那樣以意識形態為先,或僅僅是出於政治需要而作態。因此,對於兩國關係的分歧,握有更多主動權的美國方面,積極主動的進行管控,降低嚴重衝突的可能也是美國方面能夠具備並應努力施行的做法。
此外,雙方國內都有對中美關係抱有激烈看法的鷹派,以及中國民間的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潮,都會對雙方“管控分歧”產生影響,但是雙方的首腦和政治人物,都應該深具戰略遠見,認清中美關係的本質應該是互利共贏,兩國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遠遠大於兩國之間的分歧, 就像習近平說的那樣:中方願與美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妥善處理敏感問題,有效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因此我們也可以相信,美國方面也能有此共識,於中國一起共同創建一個合作的、力爭共贏的世界。
(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