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在南非德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德班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美国《世界日报》12月7日载文《中國出手“拯救”德班氣候會議?》,摘要如下:
南非德班氣候會議,已進入尾聲。這是“京都議定書”第七次締約方會議,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經歷了爭吵、討價還價之後,終於要面對閉幕的壓力,那就是190多個參與國家,必須要向世界傳遞一個資訊:對付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是否還要繼續?本來,這次德班峰會討論的焦點就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期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諾明年到期,第二期承諾能否存續。前一周的談判,氣氛相當黯淡,會議第一天,加拿大就公然表示,會在今年12月底前退出“京都議定書”,而當時的簽約東道主日本,以及俄羅斯,都已經明確表態,不會接受“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期承諾。
其實,“京都議定書”簽定的時候,正逢克林頓時代,美國只是象徵性地在議定書上簽字,但沒有送交國會。到了布什時代,白宮明確認為議定書的減排目標和責任分攤定位不公平,將會嚴重影響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美國在全球的競爭力,因此宣布不會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批准通過,這等於是退出了議定書。如今,加拿大等國跟進,表明減排共識遭遇挫折。發達國家的表態,並非糾纏於承認還是否認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化的爭議之上,而是強調,諸如正在超越美國,成為排放溫室氣體世界第一的中國等國家,為何不受強制性減排的約束?
回顧歷史,除了美國找藉口從開始就不想加入以外,“京都議定書”第一次承諾決定之初,參與各國達成了基本的共識,即發達國家要承諾比較大的減排目標,並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援助,而中國等國家,在一定期間,不必承擔減排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