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春晚,特指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年年盼,年年看;年年看,年年“罵”;看罷、“罵”罷,繼續盼。圍繞春晚的這種愛恨交織的情緒,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年俗風景。
東方網文章指出,但是,最近的情形似有變化。有人覺得“罵”已經不解氣了,索性發表了“新春節文化宣言”,聲稱要抵制春晚陋習,不再讓它成為工具化、政治化。其理由是,“春節”作為一種文明的現象,本質就是“人的自由”,不受任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羈絆。但如今“春節”被賦予了太多的教化、勸導和條條框框。
這就怪了,明明是一檔廣受歡迎的大型春節綜藝節目,怎麼到了個別學者那裡就變成了“文化的庸俗”?細細分析,原來是彼此的文化立場相左,造成了“對立”,以致於有人要站出來發起“抵制”。春晚作為主流文化的重要藝術樣式,強調體現核心價值的主旋律,甚至較多地蘊涵文以載道的教化功能,本屬主流意識形態的訴求所需,也是社會大眾能夠接受的一種春節娛樂方式。但在“抵制者”眼裡,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卻影響了“人的自由”,“承擔了很多教化、吹捧和歌功頌德”,“被工具化、舞台化、政治功能化了”。這實際上是以強詞奪理的蠻橫方式,既誤解春晚的功能和作用,又把個人的好惡強加給億萬群眾。
每年春晚導演的遴選、節目的編排,都會牽動億萬群眾的神經,這本身就說明了這台特殊晚會受關注程度。至於“罵”,大都是出於民眾對節目的殷殷期待,是一種不滿足。這不是“抵制”的理由,恰恰說明了春晚在民眾心裡的分量,也表明了春晚還有進一步拓展和改進的空間和餘地。同時,種種不滿足也反映了審美的基本規律——眾口難調。或許,未來我們不必期望觀眾對春晚不必像往年那樣“一看到底”,而是有選擇地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正如有的網友所言,“不愛看、你換個頻道不就行了”。春晚從來沒有強迫任何人必須端坐在電視機前,也沒有指望成為“電視文明的話語壟斷工具”,事實上,在春晚播出之時,其它電視頻道和節目也沒有停播,何來阻礙“人的自由”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