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1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簽字儀式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這是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簽字儀式上舉杯慶賀。 |
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英國《經濟學家》12月8日載文《灰度》,摘要如下: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一拖就是15年,時間長得足以讓“黑發人談成了白發人”——時任中國總理朱熔基如是說。甚至就在10年前中國獲得了世貿成員資格時,朱熔基預計還會有很多“頭疼的事”,包括關稅上的損失和外國競爭讓農民所遭遇的困難。
不過下這個賭注對於中國來說還是成功的。中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外國技術、中國勞動力和開放的全球市場成功結合在一起,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測。
相反,現在輪到中國的貿易夥伴們皺著眉頭來仔細考慮中國的世貿成員資格了。它們有很多要抱怨的:中國出口過多,它們的市場上充斥著廉價的制成品,而這些產品得到補貼;中國囤積居奇,把重要的原料如稀土留給自己的企業;中國的市場仍然偏向自己而不利於外國企業,有時候是執行世貿規則過於緩慢,有時候是突然頒布不利於外國人或者外國人不熟悉的不成文規定。中國讓跨國公司進入,只是為了榨幹它們珍貴的技術,然後把它們踢開。
這些批評聲有很多都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看待中國的“過錯”。從國際貿易來說,各國的消費者都從廉價的中國產品中獲益。中國的增長為其他國家的出口創造了巨大的市場。中國現存的壁壘往往也被人誇大。中國對進口產品的開放程度要比當年處於同一發展階段的日本更大,其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開放程度要比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韓國更大。中國的關稅平均不足10%.而巴西超過了30%。
至於外國企業在中國所遭遇的障礙也沒有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更糟糕。大家對中國的牢騷更多一些,這是因為大家的利益更大一些。外國人所獲得的中國市場份額可能要比他們希望的少一些,但是中國餡餅之大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假如中國被排斥在世貿組織以外,我們每個人的發展就會小得多。
讓我們慶祝中國入世10年吧:由於中國的加入,我們更加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