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政府內部對此似乎不那麼擔心。90年代末期,亞洲其它新興市場遭遇危機擊,而中國安然無恙。近20年,日本經濟節節敗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顯示,美國的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其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負債,而中國政府是美國的大債主。如今,隨著歐洲步入衰退,很多中國人認為,本國的體系比所有競爭者都要優越得多。
放在以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會是個問題。在過去10年,中國新增1.15億就業人口,為了創造足夠的工作崗位以解決就業問題,中國需要保持8%的年增長率。但由於施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的人口開始老齡化,人口條件的變化意味著,在未來10年裡,新增就業人口將只有不到2千萬。這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放緩不會給中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中國已開始放鬆緊縮的貨幣政策,前不久調低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這是三年來的首次。眼下,隨著上述人口統計學變化,加之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歐洲的增長放緩,中國必須繼續推動經濟向內需驅動型轉變。
近幾周來的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呈現兩極分化格局,最強的一極仍是美國,而非新興市場、也(顯然)並非歐洲。比如說,摩根大通(JPMorgan)調低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它預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本季度的年率化增長為7.4%,下一季度為7.2%。摩根大通預測,新興市場本季度和下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將僅為4%。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們表示,這是過去10年間、除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時期以外的最低水平。
美國的經濟狀況之所以優於歐洲和亞洲,原因之一在於出口一直強於預期水平。美國受益於以下事實:歐元匯率仍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而這反映出歐洲的貨幣、財政和監管政策都比應有的水平更為嚴格。不過,人們預計歐洲各國政府遲早將扭轉這些政策,而歐元兌美元匯率最終也將達到平價。
不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世界其它國家也別幸災樂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意味著其它國家接到的出口訂單會減少,且(如午餐會上一些官員私下裡暗示的那樣)它們所發行債務的買盤也會減少。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世界其它國家的影響,很可能要比對中國自身的影響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