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8日電/過去四次“總統”大選的勝出者,還沒有出現過藍綠之外的“第三種選擇”。此次大選兩次辯論,宋楚瑜不斷用“說故事”方式,敘述小人物、中產階級、中低收的境遇,故事雖動聽,但他恐怕亦無把握,光靠兩次辯論就能闢出一條“超越藍綠的第三條路”來。
聯合報報導,宋的申論主打“安全”,從“國家安全”,到財產、“國土”、社會、產業安全等,層層切入;論述過程中適時突擊,批馬政府把軍人當清道夫、大胃王,也點出最大威脅不是飛彈、是核電廠,時有佳句。此外,對於是否在“總統府”停車場種菜、一里一村設幼兒照顧機構,宋是三人之中,唯一直言“有困難”的人,不為選票而媚眾。
結論表現也算犀利。他笑馬“自我感覺良好”,指自己是負面文宣的受害者。他在辯論會後也說,“好在排在最後一個做結語”,可充分利用。
基本上,宋對司改、稅改、健保、物價平抑等議題,較熟悉或有省長經驗,可惜的是“鋪陳”過長,老把填充題寫成小論文。
在一分半時限內,聽不到具體政策,卻把提問人的問題,延伸出更多“子題目”,留下更多問號。
宋楚瑜認為,是提問內容未觸及“基本面”。結果是,宋在消音之前匆匆結語,大致不離“換人做做看會更好”,選民卻不知,為什麼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