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民工”這樣一個稱謂,外來務工人員是怎麼看待?專家又是如何分析的呢?
其實,長期以來,人們提到“農民工”時並無惡意,反倒往往摻雜了同情、悲憫的情懷,可是記者在街頭調查發現,在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看來,這個專門稱謂本身就意味著區別對待:
記者:現在有人覺得農民工這個稱呼應該改一改。
商販:我覺得就是得改。那你說起來還是農民吧,叫農民工還是農民嘛,比城市人還是低了一等嘛。
記者:您是從外地過來打工的是嗎?
裝修工人:對。
記者:您願意別人這樣稱呼您嗎?
裝修工人:不願意。感覺有點跟城市人不一樣的感覺,好像跟他們那個檔次不一樣了。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告訴記者,“農民工”這一稱謂的由來與戶籍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張明鎖:一個是因為他們的戶籍是在農村,所以過去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的,所以以戶籍確定了他們的身份是農民,從工作和崗位來說他又是從事的二三產業,所以這個意義上講又叫工人或者職工。農民工本身也反映了他們的住房保障問題、醫療、養老等方面還是農村的待遇,和城市居民由於有身份方面的差別,所以這方面來說有一定的不公平。
張明鎖認為,“農民工”這一稱謂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但要真正消除這一稱謂背後的不公,還有賴於社會發展:
張明鎖:“這個變革我覺得不是某一個行業、某一個人群他們的變化就能夠改變的,恐怕這也是需要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因為也只有經濟結構調整才能使這個社會結構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你這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也是空中樓閣,但是目前這個經濟關係的變化我覺得還是需要一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