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口音家長佔七成
從廣州來港生第二胎的招小姐說,來港是為香港身分,亦避免超生,“不是貪這邊的福利好”,“免費教育對我們用不着,因為我們住得遠,還是想孩子留在身邊照顧”。
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內,到處都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有的跌倒地上自行爬起身,護理員看着,一邊摺毛巾,一邊向在旁的同事笑道“本地家長才緊張,內地的就不太介意”。記者在場約兩小時,粗略估算,20多個家庭中操普通話的約佔8名,比例約三成。
來自深圳的彭氏夫婦,由一名操流利廣東話的女子陪到油麻地健康院,彭先生用半鹹半淡廣東話說,兒子於浸會醫院出世,剛滿月,昨日是第一次前來健康院檢查。攀談下,記者詢問該女子是否中介,他先說是親戚,後來又改口“不是中介,是朋友”,但每次覆診“都會過來幫手”。
一向到該健康院檢查的本地媽媽梁小姐說,內地媽媽佔了差不多一半,認為公共資源會被分薄但沒辦法。她投訴公立醫院的產前檢查門診資源不足,“醫生也不夠,排兩小時隊,最後只能見醫生兩分鐘”。
防闖e道 入境處靠三重目測
入境處本周二起容許已登記的內地旅客使用e道過關,累至昨日有3.8萬人登記。有入境處前線人員擔心,內地孕婦日後會濫用e道,入境處昨強調有三重目測關卡防範,但承認現時前往福田口岸的落馬洲支線沒有醫生駐守,故正與衛生署商討,希望可仿效羅湖口岸派駐醫生,以助辨別旅客有否懷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