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新年伊始,韓國總統李明博來華訪問,成為2012年首位訪華的外國元首。世界主要媒體對中韓領導人的這次會晤均有報道,其中或夾叙夾議,或另辟專欄,發表的意見不盡相同,甚至觀點迥異。不過,對知情人士來說,都可謂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宮少朋在時代周報說起中韓關係,若是暢談建交20年來雙方已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雙邊貿易額已突破2000億美元和2011年雙方人員交流量已多達650萬人次,兩國關係確實是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值得對未來加以樂觀的憧憬。
如若感嘆中韓之間“經濟熱、外交溫、安全冷”,還存在領土、歷史等敏感話題,加上隨著中國發展,兩國間貿易做大了,但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特別是最近又發生了嚴重的漁業糾紛,死了人,因此韓國方面就有人站出來指責中國“刺激”韓國國民的“感情”。
然而,在許多韓國學者和官員看來,上述問題並非是中韓關係冷暖起伏、評價異同變化的主要根源所在。他們認為,韓中關係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中國同朝鮮的友好互助關係。尤其是在2010年“天安艦事件”發生後,鑒於當時中國方面出言謹慎,有的韓國學者於是得出結論說:“朝鮮是插在韓中關係上最粗的刺。”
應當指出的是,這一論點在主語上有失偏頗,同時也缺乏堅實的歷史論據。事實的情況是,朝韓關係,而不是朝鮮國家本身才是影響中韓關係的重要因素:朝韓關係得到改善時,中韓關係就進展得比較順利;朝韓關係出現大障礙,中韓關係就難免受到影響。也正因如此,中國政府一直在為推動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關係的改善做著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