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曰“攪局”。台灣多年來形成藍、綠兩大陣營,相互對峙,互不相讓。這次在藍、綠之間突然冒了另一種顔色——橘色,這就是宋楚瑜領導的親民黨,有人稱之為“第三勢力”。橘本出於藍,同屬泛藍,但這回它卻更傾向於綠。表面左右開弓,以“結束兩黨惡鬥”為號召,實則和綠營組成統一戰線猛烈攻擊馬英九“無能”。宋楚瑜決心和馬英九勢不兩立,看那態勢寧可讓蔡英文上,也要拉下馬英九。這正中綠營下懷,道理很簡單,投親民黨的票越多,國民黨的票便越少,蔡英文獲勝的機率就越大。讓人跌破眼鏡的是,結果不僅沒有如有些人所預期的橘營能獲得一百五十萬、兩百萬張票,而且少得出奇:不及四十萬,支持率不到3%。
十一曰“拔樁”。樁亦稱樁角,所謂拔樁就是促使某一陣營有影響的人物倒戈,或叫反水。這次選舉有兩件轟動全台灣的拔樁事件。一件是原民進黨籍前高雄縣長楊秋興,主動擔任國民黨高雄三山競選總部總顧問團團長。楊秋興此前因不滿民進黨黨內初選的操作而退黨,嚴格說他不算被拔樁,但因其影響巨大,民進黨還是很感震撼。第二件是花蓮縣長傅琨其。他曾召集十萬人為宋楚瑜聯署,被認為是宋的鐵杆支持者。不料在投票前夕卻和吳伯雄一起出席馬英九的造勢集會,號召花蓮人支持馬英九。這就是所謂的“棄保效應”,傅琨其十分清楚,把票投給宋楚瑜無異於投給蔡英文,他絕不能讓“親者痛仇者快”,因此寧可負“不忠不義”的罵名,也要臨陣倒戈。此外還有一些拔樁小動作,如蔡英文刻意去拜訪某位大哢,然後放風說獲得此人支持,意在動搖對方軍心。不料此人出面澄清沒有這回事,頗令民進黨尷尬。
十二曰“打賭”。據說,在台灣逢選必賭,由專門的組頭組織,賭哪個候選人贏,哪個敗。賭注大小不一,有的大到驚人。因為這種賭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選情,當局決定查禁,但因組頭勢力太大,屢禁不止。這次還好,沒有出現“子彈事件”一類的意外。另一種“賭”則是打賭。某些頭面人物,為了強調自己的估計正確,或為了拉抬本黨候選人的氣勢,當眾打賭,誰的票數不到或超過多少多少,誰勝選或誰敗選,我就剃頭當和尚,我就高空彈跳,我就從玉山跳下太平洋,我就三步一跪爬到某個廟宇,我就多少年不上電視政論節目,我就當著誰的面脫褲,等等等等。選舉落幕,有的人好樣的,兌現了諾言,有的找借口逃避,但多數還在猶豫,不知如何是好。
縱觀世界,凡兩黨勢均力敵的,多出現互相扯腿現象,尤其是在非西方社會,麻煩會更多。台灣藍、綠惡鬥,一時半時大概難以消除,反映在選舉上大概還會是花樣翻新。2012選戰硝煙剛散,人們又開始把注意力投到了2014年地方選舉,開始議論2016年下屆“總統”候選人有可能是誰,各路“諸侯”如何布局等等。台灣被譽為“亞洲民主的燈塔”,“華人民主典範”。台灣的“選舉民主”是否值得稱讚、學習,能不能移植,哪些方面可資借鑒,看官自作判斷。
(本文作者葉諍系山東文教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