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沒有如期切斷對歐洲的石油供應,這之所以令國際輿論吃驚,是因為輿論普遍認為相對於歐洲伊朗將是“勝利者”。香港《亞洲時報》在線評論說,伊朗議員納賽爾早就警告,“歐洲將葬身於伊朗油井的火海”。事實上,石油禁運是一種冷戰式的做法,它不適用於如今全球開放的市場,難怪歐洲人會成為輸家。瀕臨崩潰的希臘已在從伊朗購買打折石油,石油禁運很有可能造成希臘政府債務違約,甚至對整個歐元區(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產生災難性的連鎖效應。美聯社引述專家的話說,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由於伊朗不難找到替代買家,如果全球油價上升,伊朗可以較高價格賣出石油,它的收入將增加。日本《產經新聞》29日評論稱,伊朗現在主要不是用現金,而是用原油來償還曾欠下的歐洲各國企業的債務,假如伊朗停止向歐洲出口原油,那就等於伊朗不再償還歐洲企業的欠債,首先蒙受損失的是歐洲企業。法國《諾曼底新聞》認為,伊朗搶在歐盟對伊石油禁運之前發動反禁運,可能暫時打破全球能源市場平衡,打亂歐美對伊石油制裁的時間表。伊朗為何改變主意?法國《阿特拉斯新聞》認為,歐洲與伊朗仍寄希望於談判而非對抗,所有強硬動作的目的是希望對方按自己所提的條件就範。日本電視台29日評論稱,伊朗中斷向歐洲出口原油會使得歐洲和伊朗的關係深刻對立,增加歐美軍隊向伊朗發動進攻的可能。
伊朗議會能源委員會發言人29日留下一個伏筆,他稱,切斷對歐盟國家供油的提案需要討論,可能本周五討論完畢。伊朗與歐洲的白刃戰只是推遲了幾天。對伊朗的這種策略,加拿大媒體稱,伊朗舉起了橄欖枝,其本質是在為核計劃拖延攤牌時間。
制裁伊朗,中俄是最大贏家?
“業內認為西方禁運伊朗石油,中俄將成最大贏家。”路透社在瑞士達沃斯論壇採訪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報道稱,石油業高管和決策者說,西方實施禁運令後,伊朗屆時依然會維持目前每日260萬桶的石油出口量,相當於全球石油供應的3%,幾乎全部將輸往中國。而由於中國成為伊朗石油僅存的大買家,因此有望獲得更低議價。報道說,目前,中國沒有增加伊朗石油進口量,但業內及外交人士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中國將很難拒絕低價購買伊朗待售石油。美國主管經濟、能源和農業事務的副國務卿霍馬茨表示:“你無法預測他們(伊朗)的下一步舉措及其油價的打折力度。”
美國銀行的分析家薩賓對CNBC財經電視台說,“(歐洲對伊朗石油禁運的)真正受益者將是中國,因為中國將擠壓伊朗,讓其石油進口打上20-30美元的折扣,利用這些石油填充中國的石油儲備”。日本TBS電視台認為,中國的石油貿易公司在伊朗和歐洲的對立中將“漁翁得利”。很多中國石油貿易公司近年來在中東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很多產油國的大客戶。現在伊朗和歐洲關係緊張,中國反對制裁伊朗,這使中國石油公司和伊朗的關係更加親密,也讓中國從伊朗獲得更好的石油進口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