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在環球時報撰文說,當今世界已進入到一個新的變革階段,政治上的包容精神、經濟上的互利共贏原則會日益成為國與國交往與合作的準則。中國需要更和諧地融入國際社會,以務實的精神,加強和鞏固同世界主要國家的經貿合作,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穩定增長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現實問題。
文章說,歐盟首腦會議剛剛結束,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天訪華,商談如何加強中歐合作事宜,突顯中國目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及歐盟在應對歐債危機方面對中國寄予的厚望。
歐債危機久拖不決,一方面是歷史積澱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消化;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政治領導人在歐債問題上的不同思路。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其務實的態度,堅持認為其他歐盟國家必須實行自律,加強對各自預算赤字及彌補預算赤字債務的監控。雖然德國是歐盟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且經濟表現尚好,但德國仍不會輕率地出手相救,而一直強調問題國的自救措施必須到位。這不僅是德國的底線,也是德國政治中的敏感問題。而對於法國總統薩科齊來講,他的想法更多,既想要維護歐盟統一整體的基礎和形象,同時又希望以此援助為契機,加強歐盟內部機制建設,以形成一個新的更加統一強大的歐盟,其中不乏更多考慮到法國的作用和影響力。
此次歐盟峰會,儘管英國和捷克不很配合,但還是釋放出了一些積極信號。例如,原則通過了建立歐洲穩定機制(ESM)的決議。儘管這一機制的規模安排仍未落實,但至少對市場信心的提振和恢復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歐盟目前等待的是來自IMF的承諾和可能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積極參與。
所以,在審慎把握歐債危機的動向及歐盟領導人意圖的基礎上做出科學決策至關重要,同時熟悉了解歐洲的歷史文化背景及人文性格特征亦十分重要。
文章指出,歐盟經濟問題在諸多方面體現出的“三慢”特征,是有其特定原因的。首先其經濟緩慢增長,恐怕還要維持較長的時間,因為緊縮的財政支出與穩定的增長是相互矛盾的;其次歐債危機治理的進展緩慢是客觀事實。多年積累的矛盾難以憑借任何短期舉措立即奏效,而是需要付出痛苦調整代價的;此外已有方案的實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各國的經濟情況不同,在具體操作上將很難統一,關鍵是各自的貢獻比例問題。在把握上述“三慢”特征的同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歐盟還表現出另一種“三慢(漫)”現象,即法國人以浪漫著稱,意大利人以散漫出名,英國人則以傲慢為榮。這“三慢(漫)”是歐洲歷史文化及人文性格所決定的。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德國是一個務實嚴謹和注重自律的民族,所以掌握歐洲各民族的性格特征,把握好同歐洲人打交道的技巧十分重要。
當今世界已進入到一個新的變革階段,政治上的包容精神、經濟上的互利共贏原則會日益成為國與國交往與合作的準則。中國需要更和諧地融入國際社會,以務實的精神,加強和鞏固同世界主要國家的經貿合作,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穩定增長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現實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