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以出口為經濟支柱的國家有一個共性,就是對國際市場需求的依賴。在國際市場上,不怕老的市場消失,關鍵是有沒有新的市場。不管你出口什麼,是石油、礦石還是汽車,甚至是農產品,只要有新的市場需求,就會有新的生機。一直以來,日本都以美、歐市場為其生存的基礎,而時下,歐洲經濟進退維谷,美國經濟亦前景莫測,老的市場不行了。可是,老的市場不行了還有新市場,而新的市場並不是沒有出現,它就在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近在咫尺的中國。新的市場意味著新生機,當下的日本並非毫無選擇的餘地。
毋庸置疑,中國早已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即使不考慮實際購買力,中國也是正在直追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更重要的是,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是當年那個“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不僅其商品獨特的競爭力與當年日本商品的競爭優勢完全是兩回事,其不斷迸發出的、以至於政府不得不採取一定方式加以抑制的各種強勁的市場需求力量,更是當年的日本根本不可能具有的。一個是剛剛開啟的具有強勁需求的市場,一個是靠不斷舉債才能勉強維持的急劇萎縮的市場,哪一個代表著希望,對於“以貿易立國”而又不能長期承受貿易逆差的日本來說,現在是做出取舍抉擇的時候了。
美國重返亞太,可不是帶著市場需求和商品訂單來的。對於日本來說,美國重返亞太帶來的不僅是準備攤派給盟友的軍費開支,而且還有讓其為難的TPP。之前的種種難堪已經表明,日本在中美亞太博弈中,根本構不成一個可以決定天平擺向的重要砝碼,而現在,其出口市場又露出了可能失去維繫自身經濟命脈的貿易逆差的端倪。所以,當下的日本真得仔細掂量,因為下一步,其所要達到的目標不是如何當砝碼,而是怎樣才能不成為炮灰。也正因為如此,日本在經濟發展取向上的抉擇更為重要。
對於中國,從日本經濟發展變化中獲得所謂的警示並不重要,因為中國從發展模式、增長潛力以及對世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等方面都與日本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重要的是,中國應該重視從日本出口的衰落中所釋放出的歐、美市場需求能力迅速萎縮的信號。靠舉債度日的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美國難以停歇的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仍在使中國超過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繼續擴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中國的商品只能換回越來越的不值錢的美元以及歐洲債務的空頭支票。怎麼辦?與日本不同,日本經濟離不開美、歐市場,而中國的情況卻是對方離不開自己的廉價商品。所以,從戰略角度上看,中國要考慮的不應再是如何占領這兩大市場,而應該是在西方危機之中乃至危機之後,如何處理與這兩大市場的關係。
回望2011年展望2012年,美國在一系列經濟攻勢未果後,只好重返亞太,像一個筋疲力盡卻難於退場的拳擊手一樣,只能凑到近前纏摟對手,而歐洲,雖然作為整體還不肯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作為個體卻紛紛拋出橄欖枝,願與人民幣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總體看,應該說,局面雖然嚴峻,形勢卻十分有利。當此之時,中國亦應在保持歐美市場的同時,選擇和開發更為廣闊的全球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