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說,以“九二共識”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運作和未來發展言:蔡英文的“台灣共識”即與之扞格不入。勝選的馬英九又豈能在“九二共識”上有實質性的讓步,況且這還涉及兩岸互動和互信。而在大選期間,北京又何嘗不擔心馬英九在“一個中國”的論述上愈走愈遠。馬英九若要提升兩岸互信,兼取島內共識,這是大難題。
再如台灣團結聯盟更明白宣示要廢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馬英九和黃昆輝與其相見不如不見。馬英九和親民黨又能談什麼?國親兩黨系出同源,在國家定位和兩岸政策上差距不大,個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或許更深,宋楚瑜給馬英九出難題的機率相應只會更高。
社論說,馬英九和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還有時機、身分的斟酌。以時機言,馬英九定下半年之約,這個半年要從1月14日還是5月20日起算,不論是前者或後者,“內閣”改組都已完成,大政方針通過人事布局也可確認,在野黨能置喙的空間,其實相當有限。若時段放在“總統”就職、“內閣”正式完成改組前,馬英九又如何讓在野黨領袖有參與的空間。
再就身分言,馬英九和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究竟該以執政黨主席還是“總統”身分現身,準諸體制,即有不同規格。若要有誠意,並表示尊重和對等起見,馬英九似應以執政黨領袖即黨主席的身分與會。但共商國是若無執政的行政團隊參與,又易淪於務虛,朝野“立法院”黨團也會有不同意見。
馬英九宣示在第二個任期內要“大刀闊斧”的施政,期望要讓台灣從此“脫胎換骨”,這當然是要兌現有感的“黃金十年”,但在有限的四年之內,馬英九的豪語有可能因陳義甚高,且無從定義何謂“大刀闊斧”和“脫胎換骨”,更易招來不同批判,也更易淪為無感。馬英九相隔半年的朝野政黨領導人的國是協商,就有可能成為批判平台,只是為反對而反對而已。
社論說,馬英九和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就民主體制言,既非體制內的實質監督,也難期必有成效,但以台灣內部長期處於統獨的爭拗當中,就更難期馬英九想要推動的國是平台能夠產生共識;但若馬英九想藉由此一平台向北京提出另類的不同要求,那就是兩岸互信的大考驗,這會是大難題,既考驗著執政黨,也考驗著在野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