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和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在沙特簽署了合資在沙建煉油廠的協議,這將是中石化在海外建的第一座煉油廠。圖為哈立德(右)和傅成玉在簽署協議後交換文本。 |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美國進步中心網2月9日載文《中國對伊朗的無聲施壓》,摘要如下:
近三年來,奧巴馬政府採取重要舉措,在伊朗問題上進行對華接觸。這是華盛頓外交的重要部分,有充分理由。中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從伊朗進口的油氣。若波斯灣爆發衝突,來自那裡的石油供應將中斷。
不過,中國聽從美國外交官了嗎?表面上看沒有。中國以自身能源安全利益為名,與蘇丹等無賴國家打交道。上周它還與俄羅斯聯手否決聯合國有關叙利亞的決議。從公開言行看,中國對伊朗的立場似乎沒多大轉變。就在上個月,美國財長蓋特納訪華,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向北京施壓促其支持孤立伊朗。中國的公開反應並不明朗,其外交部發言人堅稱“制裁本身解決不了”伊朗核糾紛。這絕不能算美國希望的那種明確支持。
但行動勝於言語。事實上,近年來北京對其伊朗政策已作出重要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華盛頓在外交上的主動出擊。有消息稱,中國決定下月繼續削減從伊朗進口石油——這是重要的一步。此外,中資公司縮減了在伊活動,這是對中國高層指示的反應,也是出於自身商業利益考慮。中國國有能源公司紛紛放慢或中斷在伊朗的數十億美元開發項目。中國還尋求石油供應多元化,減少對伊朗的依賴。中國從沙特進口石油增加近一倍,且大幅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