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話說鎮江,無人不曉“白娘子水漫金山”;提及河池,僅聽名字便知這裡碧水妖嬈。然而,這兩座因水得名的城市,最近又飽受水的困擾,“污染”“搶購”成為當之不讓的關鍵詞。回望近幾年的百噸苯洩漏進松花江、太湖藍藻大規模爆發等一起起水危機發生之後的場景,無外乎當地及下游沿岸地區飲水安全遭受嚴重威脅。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近日,記者在多地採訪時發現,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是單一水源的供給形式,特別是以地表水源為主的南方地區,一旦發生水污染事件,當地儘管都會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但卻普遍缺少規避風險的有效舉措及應對社會恐慌的有效解決辦法。
污染事件高發,河道和水庫供給頻現危機
據了解,城市的自來水取水基本為兩種途徑:一是從大江大河直接調水,二是依靠大型水庫進行供給。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為4555個,其中,河道型水源地供水量占近50%,水庫型水源、地下水水源的生活供水量各占24%。
而從近年發生的水危機事件來看,江河湖渠的水源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僅在2011年,便有多起事件見諸媒體:6月,杭新景高速公路上的兩輛貨車追尾,致使約20噸苯酚洩漏並隨雨水流入新安江,造成杭州等城市居民瘋狂搶水;同年7月底的山洪暴發,致使岷江沿岸一座尾礦庫的電解錳礦渣進入涪江,約50萬居民飲用水受到影響;之後的8月5日,一艘運送石油的船只,在益陽市資江河道上發生洩漏……據悉,這些事件正是近10年來我國水污染事件高發的延續。監察部的統計顯示,我國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
在主要以長江水作為生命之源的江蘇省,多位業內人士都坦陳,目前飲用水整體質量改觀不少,由於營養富華、過度污染等原因,前景並不容樂觀。江蘇省環境保護廳信息中心主任何春銀說,不管是長江還是淮河,進入江蘇都是尾水,隨著東部產業轉移,上游沿岸新建化工園區,黃金水道危險品運輸量加大,污水必然下排,給飲用水源帶來極大威脅。
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表示,當前我國的水源地污染問題突出,水質安全狀況令人擔憂。他說,在全國城鎮中,飲用水源地水質不安全涉及的人口1.4億人。水質不合格水源地的類型主要集中在河道型和地下水水源地,其涉及人口近80%。不合格的地下水水源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地區,不合格的河道型水源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
王浩說,除常規污染項目外,有毒有機物污染已在相當部分飲用水水源地中檢出,我國南方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有毒有機化合物污染重於北方。全國60%左右的平原區地下水水質劣於Ⅲ類,118個大中城市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尤其是北方城市污染更加嚴重,僅海河流域水質劣於國家地下水質量Ⅲ類標準的面積就多達7萬平方公里左右,污染物質多且超標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