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就如謝長廷所述,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如果趨近,雙方就不會在每次大選中就“統獨爭議”話題去爭得你死我活,反而可凸顯兩邊政黨在內政問題上的差別。就作者的看法而言,當大選的焦點集中在內政議題的比較時,民眾就比較能理性的抉擇,而兩黨也因彼此之間沒有太強的“台灣未來走向”爭論,就能力保台海情勢的和平與穩定。
北京短期內難以接受
當然,創意固然有益於台灣的未來發展,但是從“台獨黨綱”到“台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是曾經走過相當曲折的爭論過程,現在如再換成更具爭議的“憲法各表”來給台灣定位,可以想像這條路將更見艱辛。假使暫且不談這些建議將如何在民進黨內部遭遇的挑戰,以作者的經驗法則,謝長廷的“憲法各表”的建議,恐怕讓北京在短期之內也很難“完全的”接受。這可從下列的三個層面分析來說明:
一、北京從“一中原則”的堅持到可以接受“九二共識”,這中間的路程起碼走上30個年頭,才有最後調正的痕跡。現在中共才剛剛好不容易讓大陸內部對“九二共識”有了認同,突然又得面臨需對“憲法各表”的重新教育,恐怕在中共十八大舉行的前後,以及新的領導班子還沒站穩腳步之前,將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政策變動”。
二、“憲法各表”固與“一中各表”有很大的重疊性,但與北京認知的“九二共識”:兩岸各自在口頭上表述體現一個中國的原則,恐怕還是有段差距。根據作者對1992年原本協商結果的了解,兩岸對一中原則是有共識,但對一中意涵則是有不同處理方式,北京一直沒有同意過“一中意涵可以各表”的結果,但也沒有刻意去阻攔過,因為那畢竟是台北單方在口頭上的表達,不是在書面上陳述,北京一方面想阻止不容易,另方面有點模糊空間也對兩岸是有階可下。
三、最重要是“憲法各表”的“憲法”兩字,恐怕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因為北京一旦認同此一建議,勢必會有對“中華民國憲法”事實上承認的嫌疑。而“憲法”也有主權宣示的意義存在,因此,要北京對這麼敏感的用詞予以正面看待來採用,是有一定困難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