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今年年初就發生了“無人島命名”事件;隨之2月10日日方發表“防衛報告”,明言“中國海權威脅”;接著就是這次“南京屠殺”爭議。5月日美首腦還要建立對付中國的海洋合作框架等。這些事件使大家對中日關係信心不足,有“失控”之感。
環球時報文章稱,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要自信、冷靜,保持清醒的頭腦。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中日關係由誰主導”的根本問題。如果說,“中美關係誰主導”是個難纏的爭議,因為雙方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不同問題上,主導權分擔有別,很難一言蔽之。
但中日關係應該說比較明確∶從甲午海戰至二戰結束,基本是日本主導中日關係。戰後,中國逐漸取得主導權,尤其到了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際上不畏強暴,痛擊美軍,抗衡美蘇兩霸,使日本真心欽佩;而中國對日本施以人道主義寬恕及和平主義改造,使日本備受感動。同時,中國特立獨行的政治發展道路及業績,也使日本深感震撼。這些奠定了中國對中日關係的主導地位。而且形成了近代以來第一次真正的對華友好熱潮。後來,中日關係遠遠超出雙邊關係及東亞地區格局,直接調動中美關係。今天鬧事的名古屋市長可能沒有意識到,當年正是在名古屋,日本友好人士為中美“乒乓外交”提供了好環境,為中國重返國際社會創造了條件。
中國通過百年磨練,已經具備了主導東亞地區及中日關係方向的大國素質及能力,這不僅是指中國是東亞地區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且是由中國的歷史能動性、地緣包容性、綜合國力以及中日關係之淵源所決定的。今天的選擇在於:中國是應牢牢掌握這種主導權,讓中日關係乃至東亞局勢按照和平發展的思路穩步前行,還是將主導權讓給別人?這場較量可能看不到刀光劍影,但更為激烈、複雜、艱巨。這對中國不僅是硬實力的檢驗,更是軟實力的考驗。我們要著眼於中日兩國人民,著眼於和平發展的時代,著眼於互惠發展的最大利益,而不是拘泥於少數極端分子,不是僅限於情感的發洩,更不能將主導權拱手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