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日報:媒體過分渲染腐敗加劇公眾焦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1 09:15:27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進入新媒體時代,言論閘口日漸拓寬,信息來源變多變雜,各種真真假假的傳言、猜想裹挾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令輿論場的複雜性驟然增加,也給輿論引導增添了難度。
 
  人民日報今日刊登評論文章稱,年少輕狂者打傷他人,父母到醫院探視致歉,“八成是仗勢欺人給對方施加壓力”;公職人員非正常死亡,總能引發不少人的圍觀——“看哪,又一個貪官自尋短見了”。這種並無根據的揣測甚至推而廣之,變成一些人對某些特定群體的預判:“不查孔繁森、一查王寶森”,“品質好的人肯定沒法在那裡邊混”…… 

  在信息公開不斷推進但又不足以完全贏得公眾信任的轉型期,人們的一些猜測想象由於不時得到“印證”而加深,逐漸固化為條件反射式的成見。如果這種成見不斷生長蔓延,理應融洽的社會關係便有被割裂和極化的危險。這樣的情勢下,媒體應該怎樣作為,才能驅散非理性的“腐敗猜想”?

  驅散“腐敗猜想”,絕非埋起頭來當鴕鳥,無視客觀存在的腐敗現象。恰恰相反,只有充分正視這一現象,才能恪守新聞媒體客觀公正的立場,才能更好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團結更多人與腐敗現象作鬥爭。

  文章表示,有人擔心,媒體曝光的貪官,會不會讓人產生“腐敗越來越嚴重”的印象,會不會影響黨的形象,消解社會信心?這些擔心雖有一定道理,但事實證明,那種捂著蓋著怕揭短的心理,只會令群眾失望。在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的今天,輿論監督已經成為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手段。事實是,在公眾、媒體、紀檢監察部門的合力作為之下,一些腐敗官員被繩之以法,極大地震懾了腐敗分子。主流媒體及時準確地報道鄭筱萸、賴昌星等大案要案,保障了民眾的知情權,表明了我們黨“有腐必反”的決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