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釋永信: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6 23:10:17  


 
  這位國內知名度極高的宗教界人士,出家的故事其實很平常。

  俗名劉應成,1965年出生於安徽穎上,父親當時在水電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親帶著他兄妹五人務農。皖北農村,梅雨季節什麼事都幹不了,漫長的冬季也無從打發,他常常跑去聽說書。

  1981年,風靡大江南北的電影《少林寺》問世前一年,16歲的釋永信趁家人外出,拿了幾件衣服直奔少林寺。幾經周折,他找到當時的少林寺住持行正長老:“我想出家、想學武術”。

  當年的少林寺,歷經十年浩劫,佛堂破敗,僧眾離散,昔日皇家寺院的風光蕩然無存。初來乍到的釋永信,卻感覺“少林寺的靈氣還在”。

  釋永信的皈依儀式,在聲名遠揚的立雪亭舉行。二祖慧可斷臂求法、血染飛雪的故事就發生於此,亭上還懸有乾隆禦筆匾額“雪印心珠”。

  多年以後,釋永信回想起這一幕,仍覺得是此前從未體驗過的莊嚴肅穆。

  出家的日子遠非想像的那樣神奇,“說到底,是靠信仰在支撐”。在修行的過程中,他才慢慢感悟到出家的目的:解決生死問題,解決個人何處來何處去的問題,所謂“了生脫死”。

  “我還必須考慮整個少林寺的生死問題。”在成為少林寺住持之後,釋永信考慮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死問題了。

  這些年來,釋永信一直在尋找一種模式:在當下的現實格局中,如何更有效地弘法利生、光大傳承?他的選擇是,圍牆內的傳承和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樣重要。近年來少林寺從僧團角度出發,把各個堂口、各項制度興起來,恢復少林下院,培養內部僧才,解決繼承傳統的問題。同時,不斷舉辦社會活動,如少林問禪、學者講座、走出去演出,讓少林寺的文化價值逐漸被社會接受,擴大國際影響力。

  “有些事不能等,錯過就沒機會了。”釋永信腦子里有很強的憂患意識。讓他頗感欣慰的是:提起佛教,10年前國際上沒人會想起少林寺,如今少林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符號。

  身為人大代表,憂患意識還體現在他向兩會提出的建議中--嵩山既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是世界文化遺產,如今植被、水土和山體都遭到了很大破壞,並且承受著新一輪開發的巨大威脅。為了中華民族能夠永續利用嵩山,需要以立法的形式保護嵩山的文脈與生態。

  他說,少林寺正在做佛教古籍的保護、修復工作,趁著一批老人還在,要抓緊時間做好傳承,等不在了就追悔莫及。

  釋永信曾把自己比作少林寺發展歷程中“一塊鋪路石”,他所要做的就是秉承祖師的智慧和家風。而他憧憬的少林寺--“人才濟濟,似少室山林般茂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