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表示對這一問題早有關注,針對3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青年教師,特指那些剛讀完博士、博士後的青年人才,“這是創新能力最活躍、創新慾望最強的人生階段,要給他們壓更多的擔子,能夠獨立承擔科研任務,給他們更多成長的機會,改善他們的待遇。”萬鋼說,過去確實存在這種現象,一些大的科研項目總是由名教授來承擔,在裡面真正幹活的卻拿不到工資。目前在科研經費的管理上,特別明確了間接費可以作為科研人員的績效工資,獎給這些人,但同時要強調公正透明。
年齡不是最高科技獎障礙
2月14日,2011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92歲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謝家麟和90歲的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吳良鏞榮獲大獎。媒體統計發現,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創立以來,共有20位院士獲獎,獲獎者平均年齡高達83歲,有15人的年齡在80歲以上,低於70歲的僅1人。而近3年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65歲。
“年齡不應成為獎勵的障礙,獎勵的標準主要還是考慮他的貢獻。”會後有記者追問,對於最高獎獲得者年齡偏大,是否存在論資排輩等問題,萬鋼回應稱,他也希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能獲大獎,但也不能抹殺為國家奮鬥了幾十年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功勞。他同時表示,這也是科技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