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醫患關繫緊張、“以藥養醫”導致大藥方和藥價虛高、基層醫療體系建設亟待完善……針對社會關心的醫療改革熱點,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出“三個轉變”。
新華社報道,醫患矛盾升級導致的糾紛近年來屢屢發生,去年同仁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徐文的遭遇更是給全社會敲響警鐘。
黃潔夫說:“關鍵問題出在現行醫療服務體制的缺陷上。現有的醫療投入、資源、人才配備都極不均衡,百姓有個大災小病都願意往大醫院跑,很多地方都存在‘大醫院擠破頭、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讓一個醫生每天面對一百多個病人,水都不敢喝、衛生間也不敢上,他態度能好嗎?他巴不得少說話。”
“當前我國醫患關係矛盾越來越緊張,已經影響到我國醫改的順利進行,影響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黃潔夫說,體制改變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醫務人員要先從自身做起,恪守醫德,把病人當親人,這是解決醫患關係最重要的起點。
近年來,醫療系統“怪相”頻出:廉價的傳統藥品大多銷聲匿跡,高價藥進口藥大肆圈佔市場;一個心臟放7個支架,過度醫療屢見不鮮;抗生素捲土重來、大行其道。這些現象的根子都出在“以藥養醫”上。
“醫院運行開支巨大,但現在公立醫院的運轉經費只有10%來自政府,也就是說另外90%都要從患者那裡創收。科室收入與醫生醫療收費密切聯繫,他不完成任務,科主任就要責怪他,他自己也拿不到錢,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黃潔夫說,“要破解這個老大難問題,必須改進制度,既要明確醫療衛生的公益事業性質,又要讓醫療行業真正與市場競爭接軌。”
他建議,公立醫院改革可以推進一個“211”工程,即國家保障支持有限的公立醫院,形成一支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院體系,包括農村的2000多家縣醫院、城市的代表國家和地區水準的約1000家醫院、100家左右國家級臨床醫療科研中心。其他醫院應按地區經濟社會實際情況,在政府主導下分批、合理地進行改革。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向社會資本開放醫療服務市場,讓民營醫院獲得發展,從而形成一張競爭的網絡。他們的探索很有意義。”他說。
近年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積極進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但其量大面廣、面向基層的特性卻又導致其成為醫療體系相對的“短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黃潔夫認為,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在強基層、保基本、建機制方面取得重大成績,近三年農村和城鎮的基本設備條件有了很大改善。這是醫改的重大成績,也為進一步推進完善基層醫療系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他指出:“當前基層醫療體系建設的最大瓶頸是缺乏基層醫療人才。不是說社區醫院都是小醫生,大型醫院才是大醫生。我最反對講‘社區小醫生、醫院大醫生’,沒有哪個醫學院的畢業生不想做大醫生的。醫生就應以治病救人的成績‘論英雄’,根紮在哪裡,就服務到哪裡。”
“資金需到位、人才要培養、機制要改革。只有‘三破’才能‘三立’。”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