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區完成任務有方
“這次公租房配租率不高,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對於媒體報道武漢公租房遇“冷”的消息,洪山區房管局副局長黃新明表示並不認同。
“當初報名申請的人也多,最後通過審核的只有317戶,並不是房子沒人要。”黃新明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洪山區房管局局長何繼文分析,公租房配租率低,表面上看是房管局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各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問題,光靠房管局解決不了。
“比如,有的務工人員在洪山區居住了幾年卻沒辦居住證,有的則沒繳納社保金,還有的單位不願意為員工出具工資證明和擔保,這些都給公租房的推廣設置了障礙。”何繼文認為,推動公租房建設,急需相關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創新。
至於沒有吸引力的租金和補貼標準是如何制定出來的,武漢市房管局不願回應。不過,該局負責人此前通過當地媒體回應說,公租房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保障房形式,需要公眾有新的理解。
該負責人表示,如果公租房租金低到和以前“公房”租金差不多水準,那就是走“回頭路”。公租房是走市場化的新型保障房之路,幫助暫時無力購買住房的中低收入者,通過租房解決“燃眉之急”。
“等租戶經濟條件好了,通過經濟杠杆使其退出。如果補貼過高,勢必增加財政負擔,對其他納稅人不公平,也不利於公租房輪轉,阻礙更多人享受到保障房。”該負責人說。
雖然洪山區的首批公租房遇冷,但其通過“包租”籌集房源的模式卻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何繼文向記者透露,去年以來,住建部曾多次派員到洪山區督查調研公租房建設情況,並肯定了洪山區籌集房源的形式,稱之為“洪山模式”。
“‘洪山模式’雖然被住建部官員肯定,但未必能推廣。”知情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洪山模式”的首要基礎是要有充足的房源。
洪山區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隨著這兩年武漢市加速推進“城中村”的改造,洪山區一棟棟拆遷還建房拔地而起。也正因此,村民得到的還建面積不斷增加。截至2011年10月,洪山區的人均居住面積已達40平方米,居武漢市之首。
“很多村民一下得到好幾套房,除了一套自住以外,其他的都是空置的。”恰在此時,洪山區接到市裡分配下來的建設18246套保障房的任務,其中包括1600套公租房。
洪山區房管局局長何繼文提出:能不能將村集體或村民一些閑置住房以政府的名義租賃過來作為公租房使用?
何繼文的建議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通過充分的協商後,洪山區從相關村集體和部分村民手裡租賃了900多套毛坯房作為公租房房源,便有了如今的“洪山模式”。
洪山區急中生智採用租賃村集體和村民房屋的方式,解決了籌建公租房的難題,但他們還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