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致政表示,對岸正視到台灣內部有不同的聲音、正視到綠營聲音的客觀存在。中央社圖 |
中評社台北3月17日電/民主進步黨發言人羅致政今天結束大陸行返台。他說,自己只是“個案”而非“模式”,未來透過雙方實際互動,能否發展出模式,還需要觀察,但他希望民進黨作法更靈活更有彈性。
羅致政以學者身分出席雲南騰衝的第10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晚間返抵台灣。
中央社報道,他受訪指出,這次大陸行程,不是黨對黨的交流,不能稱為“民共交流”,他是以個人身分出席,透過雙方互動,對岸也正視到台灣內部有不同的聲音、正視到綠營聲音的客觀存在。
羅致政表示,他在研討會現場也明確點出,如果民主政治繼續是台灣重要的政治選擇方式,政黨輪替就將是常態,共產黨要面對民進黨的客觀存在,民進黨不會是永遠的反對黨,有一天民共會面對面。
羅致政說,他說出這番話時,看到會場上有些人在點頭,對岸也有一些學者官員在私下場合跟他說,609萬的選票也是台灣很重要的一股力量,要正面面對;他說,以往綠營學者沒有出席類似的場合,綠營的聲音,可能對岸聽不到。
他說,他此行只是一個“個案”,而非“模式”,雙方還在摸索,未來透過實際的互動,能否發展出雙方互動的模式,還需要觀察。
被詢及民進黨兩岸路線是否需要更動,羅致政說,這不完全是路線的問題,但他希望民進黨在作法上“更靈活、更有彈性”,例如對於對岸學者專家,黨要敞開雙臂與他們交流。
他說,以前是對岸較有顧及,來台灣也不願到民進黨智庫,對岸學者有所忌憚,他在研討會上也對對岸的學者專家說,如果他們來台灣,願意與民進黨溝通對話,民進黨一定是歡迎的,在對方不設原則前提下,民進黨樂於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