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劉鶴 |
中國經濟成功 非因“國家資本主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昨日表示,有些學者把中國經濟成功歸納為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這不客觀,也容易產生誤導。金融危機期間的政府干預只是暫時的,不能反映中國改革的30年全部實踐經驗。
干預乃應對危機短期做法
劉鶴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經濟峰會”上表示,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應歸於五點:一是中國汲取了“文革”的歷史教訓;二是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三是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四是正確發揮政府應當發揮的作用;五是堅持中國特色的改革路徑,不搞“休克療法”。
他指出,在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當全球經濟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的時候,中央政府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直接干預,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干預只是應對危機的短期做法,並不能用於概括和解釋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全部實踐。
未來向市場進口大國轉變
經濟學家吳敬璉也表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最主要內容就依靠強勢政府和強大國家部門,以國營經濟來控制經濟,政府動用強大資源來投入,來推動經濟發展。“這個觀點,我們不贊同。”
劉鶴還提出未來中國經濟的四個趨勢,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市場化,其中城市化率仍然有潛力,國際化需要平衡收支,需要堅持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所謂問題導向是強調有序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金融財稅價格出現的問題。
劉鶴稱,中國繼續保持出口大國的地位,同時根據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變化和新定位,從出口引資大國向市場進口大國、投資大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