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學習時報:改革必須惠及百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9 12:02:43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中國改革成功的奧秘,是一個可以見智見仁的探討性課題,但30多年實踐鑄就了一個毫無疑義的社會意識,就是改革絕非僅僅是黨和政府的事情,它是一項全民工程,任何重大改革舉措,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擁護和積極參與,才能夠產生效力並且持久;改革要能夠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必須為他們帶來顯而易見的利益和好處;因此,改革能否成功的自我保障機制,就在於能否產生利益並切實惠及百姓。

  學習時報刊登評論文章稱,開啟中國改革先河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緊隨其後旨在解決城鎮待業青年就業問題的個私經濟發展政策,以及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等舉措,匯集成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波浪潮,帶來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的煥然一新。這一波改革之所以能夠在短暫的時間裡迅速見效,從而為中國後續改革奠定良好基礎,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幾乎所有的改革,都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包括家庭勞動與生產成果之間的直接聯繫,作為經濟主體的自由、創業的空間、生活的改善、資本的積累,等等,所以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擁護改革、投身改革。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此後,尤其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之後,所有的改革舉措,只要切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權益的增進,作為良政,都能夠持續生效並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與管理新體制和新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然,以人民群眾是否受惠和擁護的標尺來衡量,我們也有一些改革舉措並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產生了一些影響較為深遠的問題。比如,國有企業的簡單化轉制和“一賣了之”,儘管減輕了財政負擔,減少了政府的麻煩,但在短時期內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大量職工下崗、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甚至城市貧困問題。數千萬下崗職工及其更大數量的家屬成為當時國有企業改革成本和痛苦的主要承擔者,以我們今天“以人為本”的思想境界、如此重視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政策取向來對照,確實有可以檢討的地方。

  前些年一個更能夠令我們警醒的事實,是由2004年那場引人注目的“郎顧之爭”引爆的關於中國改革道路是否合理的大爭論。當改革歷經20餘年,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總體上有了很大提高之時,竟然出現相當多的人懷疑甚至質疑市場化改革,應當說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但不正常的情況卻是由於再正常不過的那個原因,即改革沒有惠及百姓。毋庸諱言,在此前的若干年內,改革造成的令世人艶羨的巨大發展和財富增長,並沒有做到讓人民共享,包括下崗職工和農民在內的數量龐大的社會群體,在社會收入分配和財富占有方面,越來越成為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利益分配和財富占有的傾斜,直接導致了社會心理的傾斜。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裡,要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識,啃下改革的“硬骨頭”,自然成為非常困難的事情。實際上,這也正是我們這幾年反覆強調中國改革“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的真實原因之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