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英與中評社記者分享了參與政治工作的心路歷程。 |
國家“十二.五規劃”裡提到,國家會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地位。這個提升呢,如果我們現在9個碼頭變18個,是擴大,不是提升。提升就是將比較低水平的東西做到比較高水平的東西,包括技術內涵,產值全部的提高,這才叫提升。
我舉個比較形象化的例子,就是在葵涌貨櫃碼頭上工作的貨車司機、吊機司機,如果他們的子女在司機退休之後,繼續開貨車,繼續開吊機,這樣當然是要尊重的,但是整體的社會是沒有進步的。如果每一個子女,爸爸做司機的,自己也繼續做司機,整體社會是沒有進步的。但如果葵涌的貨柜車司機的子女做到了海事法律師,我們就是有進步了,這就是提升。
大學裡面的研究力量,我們學術界結合產業界、航運界,跟他們講我們需要做些什麼。然後,我們要求政府給我們支持和資助。2、3個星期前,運輸局局長給城大350萬的支票,作為我們法律碩士課程裡面專讀海事法的同學的獎學金。我覺得,這些就是我們需要做的。
我們首先要做扎實的研究工作,在香港這個地方,產業怎樣可以多元化,多元化之後應該包括些什麼內涵。我們一方面是有競爭力的,如果我們做起來的話對優化香港人的生活和經濟是有幫助的,但是政府一定是要有作用在裡面的。
記者:香港和內地的經濟關係方面,您覺得哪些方面還能加強?
梁振英:這個問題非常好,內容非常豐富。
內地的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香港一般市民也好,像我這樣的有公職的也好,甚至是企業界,內地到今天的發展程度很多人不知道,內地的發展速度很多人也不知道,科大的雷鼎鳴教授在三個禮拜前的一個研討會上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我不知道這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是他引用別人的。他說,深圳的人均GDP,14年後將趕上香港水平。
舉例說,我們現在搞這樣那樣的跟航運有關的,不僅是包括海運,還有空運,我們國家現在也是一個航空大國,買很多的飛機,租賃很多的飛機,也有很多航空公司拿飛機去借錢,都需要做很多的法律文件。那麼,這個誰來做?這方面,香港應該可以給國家做,不一定要拿到國外去做,將會發展的非常快。
我剛才也說了,我們大學現在醞釀一個課程,一年籌備,開課,學生來了,四年後畢業,這就六年了。我們現在給年青人想你們的未來,往往任何一個計劃落實都要七到八年時間。那麼,到時候深圳的人均GDP就和香港很靠近了。
我們首先要用發展眼光去看問題。其次,香港和內地的interface(介面),肯定是很緊密的,但是內容會不斷地變化。所以,第二條我要講的就是香港的各個方面,年青朋友也好,產業界也好,政府官員也好,必須不斷去跟進,最好我們還能有一些超前的想法。
我經常舉的例子就是廣東,幾年前我們在香港報紙看到“騰籠換鳥”,很多香港的工業被騰出來了,這是一個影響。還有另外一個影響,我們沒有好好跟進地是“換鳥”,換進去的是什麼?廣東現在有四個大的重工業:造船、汽車、石化和製藥。我做為校董會主席,我就老在想,很快我就陪著校長、副校長和院長去廣東訪問,到現場去看。
香港有五個工學院,我們認為也是最好的工學院,我們念工學的學生畢業之後往往沒能做到學以致用,有點浪費。比如說我念工科的,但是我自己選擇不去當工程師,去造船,這很好,沒什麼。但大部份學生,由於沒有選擇,畢業之後要改行,這樣就不好。任何一個地方,如果學生都一定要在這裡工作,他的學歷和能力一定會出現錯配,而且問題一定很嚴重。倫敦長大的學生,生在倫敦、長在倫敦,一定要在倫敦工作,不去英國其他地方,也不去歐洲其他國家工作,那就很麻煩。
因此,香港學生一定要改變觀念,香港跟內地的經濟關係不斷在變,但有一定是肯定的,就是介面是很密切很密切的。因此,香港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不斷轉移我們的位置,我看這個最重要。
針對香港與上海等內地城市競爭問題,我多次寫文章談過。香港不應該諱言香港與其他城市,包括內地城市的競爭關係。如何可以在全國發展過程中,避免惡性競爭、重複建設。
我們不應該回避競爭,有競爭才會有進步,香港始終還是有優勢的,比如剛才提到的,香港可以發展為一個倫敦式的航運中心,倫敦的航運中心是完全沒有碼頭的航運中心,其航運服務的工作全都在寫字樓裡完成的,這種模式的經濟效益大很多,經濟的增幅也大。上海也想發展為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但只要香港可以把握時機,適當地發展本身在航運方面的優勢,可以與上海競爭。香港本身在“兩文三語”、與國際社會的連繫和法制的傳統等方面都有較好的優勢。所以香港還要好好地選擇本身的發展方向,對這些我是有信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