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31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以前人們生病就到藥房取藥,當時舊店面附近就有10家藥房,現在人人都上診所,而且衛生部條例越來越嚴,很多都不能賣,我們這一行只好被淘汰。”鎮守老店65年,新加坡華人符祥珍31日將親自結束生意,談起過去點滴,他不勝唏噓。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0日報道,“神農大藥房”的業主符祥珍,如今已86歲高齡,他沒什麼念過書,卻能如數家珍地辨認藥品、配制藥膏藥粉。他說,藥房本是由德國人於1886年開設的,他的爺爺就在藥房內工作,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接手成為股東,一直傳到今天。後來二戰爆發,16歲的符祥珍逃到柔佛古來一帶,再穿越橡膠林來到哥打丁宜,多次目睹日軍大肆殺戮,成為終身的夢魘。
符祥珍輾轉又逃到印度尼西亞,日軍投降後他才回新加坡工作。
藥房的舊店面位於勿拉士峇沙路與橋北路之間,30多年前被令搬遷才來到芽籠路置店。他說:“以前人們生病就到藥房取藥,當時舊店面附近就有10家藥房,現在人人都上診所,而且衛生部條例越來越嚴,很多都不能賣,我們這一行只好被淘汰。”
他的店內還有幾件超過百年的橱櫃,還有許多傳統儀器,結束營業之後,能賣的就賣,不能賣的只好丟掉,但每樣物品都深藏著回憶,符祥珍凝視著它們說:“我當然舍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