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眼看著保障房越蓋越多,老百姓心裡暖暖的,可百姓期盼越高,地方政府壓力越大。在中國保障房開工建設的“大計劃”中,保證用地和資金供應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
開拓融資新渠道
今年,建材、人工等建設成本不斷攀升,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加大。
人民日報報道,然而,辦法總比困難多。日前,國家發改委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達421億元,其中255億元補助新建廉租住房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166億元補助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表示,今年第一筆中央補助資金下達比去年早1個月,也是首次下達轉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除了中央投入外,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和完善融資新渠道,並引導社會資本投建。
今年4月,住建部就《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二次修訂召開研討會,在總結推廣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房建設試點城市經驗的基礎上,部署第二批試點工作。
4月18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的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辦法中的一個亮點就是,資金監管不再涉及經濟適用房項目,以鼓勵開發商進入保障房建設市場。
在吉林,廉租房“按份共有產權”的創新模式為保障房建設資金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重慶,公租房建設按財政投入和社會融資3∶7的比例籌措,融資利息可由租金收益平衡,本金通過出售小區配建的商業用房和部分公租房回籠資金達到平衡。
在陝西,以“政府+國企”的模式誕生了陝西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公司,作為融資平台支持市縣加快項目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