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關媒介的新舊之說,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媒體,特指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各種數字化媒體。舊媒體,意指四大傳統意義上平面媒體、戶外廣告以及廣播、電視媒體。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新媒體又被我們稱之為第五媒體。
如今,第五媒體可謂來勢汹汹。不僅以見縫插針的姿態深入百姓生活,更以巨大的潛力和不可小覷的發展潛力,無孔不入於我們的生活中。有人說,80、90後是離不開互聯網的一代,更有人說,微博改變著生活,改變著世界。事實上,以電子化為特質的新媒體,給社會所帶來的影響,給人們思想觀念造成的衝擊,早已顯現。
日前,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復旦大學與學生交流時,表達了新媒體格局所帶給人民日報人強烈的危機意識。張研農社長引述報社一位年輕編輯的說法,人民日報現在發行量是280萬份,但他們的“對手”、微博女王姚晨,粉絲有1955萬。這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不算轉發的,就比人民日報發行量多出近7倍。這種危機,其實是作為傳統主流媒體自覺置身於信息傳播新特征的市場背景下的自省式自律。
事實上,單純看受眾數量,不考慮受眾群體構成的“類比”方式,太過於簡單,是不能就此說明人民日報和人民網其傳播力和公信力遜於微博社會影響的。這個,主要取決於媒體在說什麼,在傳遞什麼,繼而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受眾的信息需求給予滿足,給時代的發展帶來多大的推動力。所以說,綜合考量各種因素,人民日報強烈的危機意識,更像是數字化媒體時代關於新舊媒體融合發展的理性思考。
首先我們來看兩類媒體如何勝出。毫無疑問,傳統媒體是以內容取勝,而新媒體則以技術取勝。以微博為例,微博的自媒體特點、互動性特點和實時性特點,無一不是建立在特定的技術屬性之上的。技術終歸是一種手段,手段是為內容服務的。較之平面媒體而言,微博受眾和參與者,在最初選擇微博信息平台的時候,更多是選擇了它的技術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