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日形成反差的是,中小國家(包括所有歐洲國家)面臨著不同的取捨。單邊財政放鬆只會帶來溫和的需求刺激;由於它們深度參與國際貿易,因此很多刺激效果將滲漏到國界之外。此外,它們的規模意味著債券投資者逃離的風險更大。事實證明,就連意大利主權債券市場(受到國內投資者的大力支持,並且是全球第三大國債市場)也很容易大舉撤出。
這說明歐元區普遍緊縮的官方理念是不合理的。很多歐元區國家擁有充足的財政空間,應當將赤字開支當作一種工具,以遏制緩慢增長或衰退。只有那些擁有巨額赤字、背負沉重債務負擔(或二者兼有)的國家才沒有選擇,只能削減赤字,而且要大力削減。這包括3個正在實施紓困計劃的國家,但不包括西班牙。
在英國,財政放鬆弊大於利(儘管在如何削減的問題上存在改進空間)。在發達國家中,英國的結構性赤字僅次於美國、日本和愛爾蘭。恐慌的投資者可以輕易把資金轉移到海外。對英國聯合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評的人士表示,英國國債的低收益率意味著,投資者希望政府借貸更多。但這話就像把市場對多年減赤計劃的歡迎,看成是在祈禱保持高水平赤字。
文章稱,批評人士還表示,與歐洲央行(ECB)不同,人們可以相信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會讓英國國債收益率維持低位。但英國央行是獨立的。要讓英國央行願意為了壓低政府借款成本而無止境地購買英國國債,那就需要發生一場真正的大災難。即便它果真代替了恐慌的英國國債投資者,這種情景也很難抑制英國各銀行在海外的融資成本,也不會讓英國企業積極投資和招聘。
只有經過全球協調的財政政策,才能改善中小經濟體面對的取捨權衡。一項真正的增長契約——它應當是全球性的,而不僅僅是歐洲範圍的——可以讓有風險的國家多一點迴旋空間,而讓穩健的國家承擔提振需求的主要負擔。這將需要比我們迄今見到的更大的領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