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8日載文《中國人開始厭倦“中國製造”》,摘要如下:
“中國製造”產品因出現醜聞而見諸報端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如今,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中國內地消費者甚至對國產品牌的低端生活必需品也瞧不上眼了。
這可能會給內地消費類股造成麻煩,這些領域一直是推動中國消費增長的最擁擠行業之一。相反,耐心投資其中國內地業務的跨國公司可能要交好運了。
巴克萊資本(BarclaysCapital)在一份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說,繼工資收入以兩位數持續增長後,更多中國內地人不僅在物質上變得更加富裕,在如何花錢方面也開始更具判斷力。他們越來越把目光投向優質產品,而且往往是進口產品。他們表示,在購買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兩方面都抱著這個態度。
巴克萊資本提醒說,那些一直忽略在樹立強勢品牌、研發和產品開發等環節進行投資的內地企業將受到消費者態度轉變的影響。中國很多本土公司以低成本製造、低報價以及在內地占主導的經銷方式曾取得過市場上的支配地位。不過,隨著廉價產品時代的結束,那些無法完成升級換代的公司將處於弱勢。
目前可以想見的是,外國企業或將在中國零售市場大展身手。此外,外國企業還隨時準備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巴克萊資本的這份報告還提供了包括耐克、阿迪達斯、可口可樂、寶潔、雀巢等一些海外跨國公司進一步深入中國內陸的進展的新情況,目前,這些公司正在中國大舉投資。
儘管如此,一些中國內地公司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挑戰。由於國內市場競爭的升溫,可能會有更多中國內地企業開始尋求海外併購的機會,這類併購能給他們帶來專業技術和品牌,並能讓他們擴大銷售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