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
|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新華網布魯塞爾5月17日報道,北約峰會定於20日至21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屆時,北約計劃宣布其正在部署的歐洲導彈防禦系統已具備“過渡階段行動能力”。但與此同時,北約和俄羅斯有關反導問題的談判仍處於僵局。俄羅斯明確表示,如果北約繼續單方面部署反導系統,俄方將採取反制措施,甚至包括直接攻擊該系統。
那麼,北約為何堅持部署反導系統?俄羅斯又為何堅持要求北約提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書面保證?隨著北約反導系統逐漸部署到位,北約和俄羅斯是達成某種妥協,還是走向新一輪對抗?
反導系統意圖不明
2010年11月,北約領導人在裡斯本峰會上決定部署覆蓋歐洲的反導系統,主要方案是綜合利用成員國的軍事資源,實現互通互聯。美國已有的歐洲反導系統部署計劃也由此歸入北約系統,成為其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觀察人士注意到,北約反導系統看起來更像是美國原有方案的有限升級和擴容,最大區別在於整個指揮系統由北約而非美國控制。目前,除了美國原計劃中的羅馬尼亞和波蘭外,土耳其、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等北約國家也已宣布或正計劃參與北約反導系統的建設。
按計劃,北約反導系統分四個階段部署,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到2020年將全部部署到位。但對於為何要花大力氣部署反導系統,北約方面卻難以自圓其說。
北約官方的解釋是,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正在發展或已經掌握彈道導彈技術,其中一些國家的導彈射程已覆蓋歐洲,北約作為一個集體防禦組織,理應發展反導技術。而在多個外交或公開場合,美國和北約官員則暗示,北約反導系統意在防範未來可能擁有核武器和彈道導彈的伊朗。
這種說辭難以消除外界質疑。智庫“北約觀察”主任伊恩.戴維斯認為,伊朗當前和今後多年內都難以具備攻擊北約的能力。而且,作為跨大西洋安全組織,北約一直沒有參與解決伊朗核問題,現在卻突然把伊朗作為最大假想敵,讓人難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