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派還通過對不同歐洲國家以及全球範圍其他國家的數據進行比較指出,當經濟受到需求不旺制約、安全的短期利率幾乎等於零時,讓赤字減少1%的政策措施,就可能產生1倍或1.5倍的結果,即削減開支1%就可能使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下降1%至1.5%。這意味著緊縮政策不利於增長。
看起來,緊縮派與增長派的辯論正在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更令人擔憂的是,歐洲關於緊縮與增長的辯論,正演變為反緊縮國家對堅持緊縮國家的不滿。一些對歐盟設立嚴苛削減赤字指標不滿的歐洲國家認為,“在債務危機中掙扎的歐洲,快成德國的歐洲了,整個歐洲的權力似乎都集中到了德國手里”。這種氣氛對歐盟及歐元區的穩定團結來說,極為不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對於歐洲各國來說,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根據各自國情進行調整改革,找到新的增長點。即便增長派也承認,赤字財政不能永遠持續,所以他們降低調門,改口爭辯是否“削減得太多太快”。即便是緊縮派也在為歐洲經濟增長出謀劃策,指出進行結構改革是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途徑,例如改革勞動力稅收政策,政府對雇傭青年人的私營企業給予補貼,克服政府機構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等。這些具體建議,對於危機中的歐洲有著更實際的建設性意義。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轉機是,在看到法國、希臘大選結果所傳達的強烈反緊縮信息後,歐盟堅持緊縮政策的領導人,開始改變口風,關注投資刺激增長的必要性。當然,所有危機的解決,靠的不是口風,而是務實的政策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