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馬英九急於撲滅眼前火 顧不了歷史定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1 08:16:25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昨日的一場大雨,雖然壓抑了“嗆馬”遊行群眾的“氣勢”,但也因夏雨慣有的低氣壓悶熱環境,使得台灣政壇也是一片憋悶,那就是剛在四個多月前以六百八十九萬票當選而意氣風發的馬英九,在其宣誓就任其第二任“總統”時,卻是“一點雄風都不見,灑向人間都是怨”,民調滿意度低迷到只有百分之二十三。為此,馬英九為了搶佔昨日的媒體版面,不讓在野黨發動的“嗆馬”行動新聞大倒喜慶氣氛,還特地在前天下午緊急召開一場臨時記者會,說明他執政四年的“四個不夠”,卻因沒有真心道歉、承諾檢討、改進,並籍著記者提問的機會,與人民搏感情,而招惹來更為強烈的不滿情緒。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說,正是這種“狀況”,導致馬英九不得不把他昨日就職演說的主調,轉為台灣地區的內部事務尤其是民生事務方面。因此,在將近三十分鐘的演說中,有三分之二強的篇幅是民生議題,並提出了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積極培育延攬人才”作為提升台灣競爭力的“五大支柱”,籍以“打造幸福台灣”,而顧不了甚麼“歷史定位”,更不再提他在四年前同一地方、同一儀式信誓旦旦,及在競選連任“總統”時再次承諾的“將與大陸就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就此角度而言,馬英九也就怪不得民進黨和台聯黨在“嗆馬”行動中痛罵他“詐騙”了。

  其實,馬英九正是在其第一個“總統”四年任期內,將部份精力放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方面,使得不少台灣民眾和企業主享受到海峽兩會十六項協議尤其是“ECFA”的成果,才令他在民調滿意度甚低,一直被蔡英文緊追直逼之下,仍能夠當選的關鍵原因。因此,馬英九在其昨日的就職演說中,還是不敢完全抹掉兩岸關係議題的。但問題是,他卻在絕口不提“洽談兩岸和平協議”的同時,將“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與“以活路外交推展國際空間並增加國際貢獻”、“以國防武力阻嚇外來威脅”組合成“鐵三角”,雖然是將“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置為“第一個角”,但卻與另外兩個“角”並列,就難以突出兩岸關係。尤其是其“第三個角”——“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叨叨不休地大談其上任後,美國已三度同意軍售台灣,總計一百八十三億美元,“不論是質與量都超越以往”,這就大為稀釋了他在其第二個任期內“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的承諾了--哪有以購買先進武器來追求台海和平的道理?!而且也把國共兩黨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建立的“促進正式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的共識,置若罔聞。

  由此可以窺見,馬英九在其第二個四年任期內,最緊急的政務是要搶救自己的民望,搞好經濟。他所尋求的“歷史定位”,除了是自身已經擁有,並與陳水扁的貪腐形成強烈反差的清廉守法之外,就是不要在天怒人怨中卸任。至於他曾經許諾的開創台海新局,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及為中國國民黨能夠實現長期執政打好政治基礎,對不住,就顧不上了。這已是馬英九最“卑微”的自我要求了。

  偏偏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折射了馬英九並非是一個政治戰略家,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平庸官吏。實際上,這兩天冒雨走上街頭“嗆馬”的民眾,並非是反對馬英九的兩岸關係政策,更非反對馬英九曾經提出的“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主張,而是反對油電雙漲,反對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反對復徵證所稅,不滿馬英九在民生、經濟決策時的脫離群眾一言堂、進退失據,不滿馬英九不顧民間疾苦,不願自躬反省。相反,直到此時此刻,大多數民眾對他的兩岸關係政策仍是滿意並支持的。即使是上街“嗆馬”的民眾,雖然有部份打出了“反對一國兩區”的口號,但針對“ECFA”等十六項協議的並不多。此顯示,連民進黨也感到,越是反對兩岸關係發展,越是反對“ECFA”等利台惠民措施,就越是沒有機會再次實現政黨輪替。

  因此,馬英九如是具有政治戰略眼光,就應在其就職演說中,除了確實是必須將民生問題置放在重要位置之外,更應在兩岸事務部份,有所開創,有所前進。這才是建立自己的“歷史定位”,及為國民黨內同志四年後爭取勝選“總統”而化解“選票壓力”的正確做法。然而,馬英九卻被眼前的迷霧屏蔽了眼睛,因而在其就職演說中的兩岸關係部分,就顯得極為短視,即使未能說是“倒退”,但也可以說是“停滯”。

  而馬英九在兩岸關係部份亦即“鐵三角”中的“第一個角”--“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有六層含意:其一是重申過往的兩岸政策,肯定自己第一個任期的成就;其二是重申“九二共識”,但又再次強調“不統、不獨、不武”;其三是重申“一國兩區”,但將之具體細化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避提“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其四是首次將兩岸民主、人權、法治、公民社會等領域,作為兩岸對話的議題;其五是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卻沒有提“我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其六十只提孫中山先生的“自由民主均富”,卻避提孫中山先生的追求國家統一。

  其中將“一國兩區”細化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顯然是為了消解民進黨的“一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質疑,但卻強化了“中華民國”,去除了模糊空間,反過來卻有可能會引發對岸的疑慮,因為此定位不利於開展兩岸政治對話。在此情況下,在馬英九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很可能不會開展兩岸政治對話。 

  實際上,馬英九在就職儀式後的中外記者會上,就明確指出“目前沒有與中國大陸討論和平協議的計劃”。另外,他還對其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所倚重的兩岸政策智囊蘇起關於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的建議,予以斷然否定,真是“一點面子也不講”。當然,也不排除馬英九在面臨民怨怒火的危急狀況下,首先集中精力處理好台灣內部尤其是民生事務,在渡過難關後,再以“鴨子劃水”、“只做不說”或“少說多做”的手法,循序漸進,伺機開展兩岸政治對話。但以馬英九的施政能力和魄力,能否做到這一點,並不樂觀,我們只能是拭目以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