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澳大利亞外長卡爾。 |
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5月22日載文《中國言必稱歷史,卡爾引經據典針鋒相對》,摘要如下:
中國官員喜歡對外國訪客大談歷史以解釋現狀。上周,中國人抓住澳大利亞外長鮑勃.卡爾首次作為外長到訪的機會,在澳大利亞強化與美國同盟關係的問題上向他施壓。圍繞澳大利亞決定允許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進駐北部地區的議題,中國外長楊潔篪使用了在外交會談當中算是相當強硬的措辭,告訴卡爾“冷戰同盟”已經過時。
卡爾對此早有準備。“我告訴楊外長,你們能通過中國的歷史了解中國人的行為。澳大利亞人也是一樣。”
他提醒,中國人喜歡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他們用這個例子說明,如同明朝一樣,今天的中國並未覬覦其他國家。卡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我指出,澳大利亞人發自內心地支持與美國結盟。澳大利亞人口少、國家大,希望結交強大的朋友。自從日本1905年戰勝俄國、阿爾弗雷德.迪金(向美國)尋求支持以來,我們在北方一直有一種缺乏保護的感覺。”曾經三次出任澳大利亞總理的迪金在1907年邀請美國派遣16艘戰艦組成的“大白艦隊”訪澳。美國總統答應了。
卡爾隨後向楊潔篪講述了澳大利亞在二戰中的遭遇。鑒於日本即特奪取英國自認為“固若金湯”的堡壘——新加坡,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1941年向美國求援。卡爾說,戰後,澳大利亞在1951年決定簽署《澳新美同盟條約》。如此一來,澳大利亞在二戰時期與美國締結的同盟就延續到了冷戰時期。
卡爾說:“我當時說,美軍在北部地區輪換駐軍是這種同盟關係自然發展的結果。最多2500人——人數不算多。在去年的‘護身軍刀’演習中,共有1.4萬美軍在澳大利亞受訓,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不是基地,而是輪換駐軍。比起美國在日本、韓國和關島的駐軍,真是相形見絀,而上述這些地方(離中國)要近得多。”卡爾的核心觀點是,澳大利亞與美國的密切安全關係是正常和不可改變的事實,而不是針對中國崛起而驟然採取的應對措施。
除了楊潔篪的強硬措辭,有跡象表明中國雖然表示不滿,但並未暗示與澳大利亞的關係會發生顯著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