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說,從過去的發展經驗,或許比較能提供蘇貞昌說服自己和同志的理由。民進黨是有理念的政黨,但從來不是不理性的政黨,自創黨以來,民進黨從未排除與執政者對話,江鵬堅時代如此、黃信介時代如此、接續的許信良、施明德、陳水扁亦復如此;即使街頭抗爭的年代,民進黨也從未疏於與執政者溝通,抗爭與溝通雙線並進,讓民進黨一路壯大,也讓台灣民主政治不斷前進,“國會”因而全面改選、“總統”因而得以直選,最終也讓民進黨取得政權,讓台灣政黨輪替,民主政治得以名實相符,這個歷程,不是朝野有競有合的關係無法竟其功。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之後,陳水扁兩任八年期間,不論與在野關係多惡劣,從沒放棄朝野協商的可能。最重要的,陳水扁得以執政就是他首倡“新中間路線”,第一次把民進黨帶進新的境界,這一點,即使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的第一任亦未能達到,然而,馬英九沒做到的功課,同樣是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的失落,蔡英文失去帶領民進黨轉型的契機,現在這個機遇落到了蘇貞昌手里,蘇貞昌應該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
社論說,換個角度想,民進黨還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做為政壇前輩,蘇貞昌與蔡英文之間再有競爭,還得等四年,四年之間可能發生各種變化,先不想蘇貞昌如何展現有別於蔡英文的領導風格,就想想談轉型老是缺最後一哩的民進黨,還要浪擲四年時光在僵硬的朝野關係嗎?身為黨主席,蘇貞昌的任務除了帶領黨勝選之外,不就是要引領黨轉型嗎?而後者甚至是前者的關鍵因素,一個老化、甚至僵化的民進黨如何重返執政?
當選之夜,蘇貞昌接了馬英九的道賀電話,僅僅這通電話就已經突破蔡英文四年立下的壁壘,朝野領袖既有氣度更有風度,蘇貞昌並未立刻回拒馬英九邀約對話之舉,並稍後公開表示“當前國、民兩黨應該為增加社會福祉對話,馬蘇會若能達到這個目標,就不必迴避。”已然表現在野黨主席的高度,當然,他直言,“如果只是見面作秀,就大可不必。”等於出了一道功課讓馬英九準備。
社論說,這是朝野和解的開始,也是朝野新競爭關係的起步,國、民兩黨形同台灣民主的經緯,缺一不可,馬蘇會是朝野風度與氣度的競爭,也是政策思辯的競爭,從此刻開始,馬英九和蘇貞昌都得更費心思考與籌劃“什麼才是攸關全民利益”的課題,馬蘇愈早做好這道課題,愈有利於社會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