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立報:缺乏格局的證所稅爭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9 21:03:42  


 
  社論指出,只要稍微將台灣本地的金融商品,與上海、香港、新加坡相比,就可感受到,台灣在開發金融商品的緩慢步調與不足,許多新開發的金融交易、企業融資的工具,幾乎無法在台灣出現,儼然降格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小市場,一般人所熟知的還是買賣股票、定存。台灣的金融業,即將(甚至已經)步上製造業的困境。而要改善這一點,從制度上來說就是要把資本利得的漏洞補起來。從這個脈絡來看,實行證所稅的客觀效益,其實是在政策資源上傾向於國際金融業者,而不是券商、傳統金融業者,更不是散戶投資人。

  所謂的證所稅爭議,從這個脈絡來看,其實是不同陣營的金融業者,為了政策的走向而爭執。但是,“財政部”在政策辯論時,不敢明說本地金融產業與國際趨勢脫節的現實,只能繞著租稅公平正義的議題打轉,希望藉由訴諸全民的支持,來抵擋反對派的壓力。反對“行政院”版的金融業者也頗為有趣,不敢高舉大旗抗拒國際金融的趨勢,只能藉由群聚力量形成政治壓力,來逼迫行政部門就範。政治人物為了黨派對抗而各自選擇贊成或反對,並不奇怪,但是辯論過程中的的短視、缺乏政策思維,卻令人吃驚。也就是在這種奇怪的狀態下,才會讓證所稅的爭議,用近似焦土戰的方式進行對抗。

  社論說,倒是產業界、學術界頗令人側目。證所稅嚴格說來直接與產業界的籌資模式直接相關,學界理應看得更遠,但是展現出來的視野格局卻很狹小,幾乎無人對於此議題有不同意見,而是被動的被個別陣營拉攏。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金融菁英、高層人士,對於台灣的未來實在沒有太多想像力。原本應該與金融資本主義密切相關的證所稅議題,竟然只有這種辯論格局。

  證所稅的爭議過程中,可以看到台灣的金融產業、產業籌資的黯淡前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