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第三次土改實驗啟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30 08:04:26  


深圳市規劃國土市情展於5月25日正式展出。圖為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及王榮、許勤等領導參觀展覽。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5月29日載文《中國第三次土改實驗》,摘要如下:

  目前束縛中國市場化改革最大的三根絆馬索,一是土地制度,二是金融制度,三是做大國有企業的理念。

  土地改革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總閥門,不懂土地、不懂農村,就不懂中國式的市場經濟。中國面臨第二次改革,總閥門又要動了。5月25日,《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正式公布,這是深圳歷史上的第三次土改,是中國第三次土改的一次重要實驗。

  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放門戶之後的第一次土改是包產到戶,解決了中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必政府號召種糧,中國饑荒消失;第二次土改是土地招拍掛,通過市場化的土地作為投資品的價格與政府規定的土地補償價格之間的差價,解決了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原始積累,這條路到現在還在走;第三次土改就是此次深圳土改,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政府用部省合作方式,推進土地資源配置市場化、土地利用高效化、土地管理法治化。

  1978年11月24日晚,沒什麼政治理念的18名安徽小崗戶主,為了吃飽飯,在一份錯字連篇的“生死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在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牢殺頭也幹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當時農民自發的土改冒著殺頭的風險,18名戶主用最原始的辦法簽下口頭信用契約,發誓不向任何人說出去,親戚朋友也不例外,誰洩密誰就不是他娘養的。民間改革之後,中國進入包產到戶時代,包產到戶滿足了農業社會中農戶的基本土地需求,但包產到戶使中國停留在小農經濟中無法自拔。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從這一天開始,土地作為最大宗的投資品,作為溢價最高的投資品種成為地方財政的根基,到目前為止,以土地整備中心或者儲備中心,通過拍賣等方式推向市場獲取差價,成為實現土地溢價的主要模式。

  現在,土地改革又到了關鍵時刻。此輪土地改革的背景是,各階層對土地利益分配已經到了以性命相搏的階段,強遷、強征現象層出不窮,土地上凝結了斑斑血跡。較為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最頭痛的問題是,國土資源部下撥的土地指標永遠不夠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