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日電/《新京報》報道,我們不能讓孩子們只在兒童節這一天才能去看屬於他們的電影吧?是我們的孩子們身邊沒有故事,還是我們的大人們已經放棄了給孩子們造夢?
大約是1984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附近的村子在放電影。我因為發著高燒被媽媽鎖在家裡,沒看成。媽媽回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知道嗎?今天的電影非常好看!”然後開始給我講電影故事。每個細節我都不願意放過,直到她把電影講完,我睡著了。後來,在我的央求下,媽媽還反反覆複給我講過,每講一次她都要大笑。電影的名字我至今記得,《三毛流浪記》。
那個時期的兒童片,大人與孩子同樣愛看。我記不清《小兵張嘎》看了多少遍。銀幕上張嘎正在和胖墩打架,我們就站在一邊大聲喊著給嘎子助威。那個時候,我們都希望像小兵張嘎一樣勇敢。
上世紀八十年代確實是中國兒童電影的黃金時代,某方面來說,經歷過八十年代看電影的孩子是有福的,因為那時還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兒童片。1982年的《泉水叮咚》,在“鄉村電影”時代那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那部電影我跟著大人看了十幾遍,絲毫也不覺得厭煩,一聽到《泉水叮咚》這個名字,就覺得它響亮、好聽。那個時期兒童的日常生活,從那部電影裡我們能看到自己。
那個時候我們熟識的童星有陸毅、方超、安吉斯等。在今天,有更多的孩子早出名,但沒有像我們那個時代,能影響我們變得勇敢、有正義感的童星。當年第五代導演們都參與過兒童電影的創作,如田壯壯、張建亞等曾為1982年的兒童節拍過《紅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