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正當馬英九為“美牛案”向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下達死命令,而國民黨黨團前天只得緊急召開特別會議,修正通過《黨團組織運作規則》,明定須經“立法院”配合的重大政策或法案,須經黨團大會議決通過,通過後國民黨籍“立委”不得有雜音,違反者將須處以罰款或祭黨紀處分之際,卻是顧得了東而忽略了西,形成了“棄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的事實,而讓民進黨和台聯黨“立委”趁機“突襲”成功,在委員會初審《“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時,塞進“總統”、“副總統”選舉,應從其任期屆滿前九十日內或三十日前完成選舉投票,及選舉的投票時間延長一個小時,由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的條文內容。倘該條文經“立法院”院會”完成“三讀”,類似今年初的“總統”、“立委”選舉合併進行的情況就將會成為絕響。對此,已引起國民黨黨團的高度警覺,其副書記長吳育升就聲稱,國民黨黨團將會把此案送交朝野協商,絕不會讓其過關。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說,其實,調整合併台灣各類公職選舉,最初就是民進黨提出的訴求。因為在過去,台灣地區的公職選舉共有七大類,包括“總統”連同“國代”、“立委”、“直轄市長”暨市議員、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還有鄉鎮巿長及鄉鎮巿民代表、村里長等。其中“立委”的任期為三年,其餘均為四年。這就搞到台灣地區年年都有選舉,不但勞民傷財,還因選舉活動頻度過密,形成了“天天都在選舉”,不但影響行政效率,而且也造成選民撕裂。因此,透過“修憲”,在將“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及議席減半的同時,將“立委”任期改為四年,並設法將各類選舉歸併,其中“總統”與“立委”同時進行,其餘各類地方公職的選舉也合併為一次進行,如二零一四年的“七合一”選舉等。這樣,大致上就是平均每兩年有一次選舉活動,基本上解決了“年年有選舉”的問題。
其實,這仍將是存在漏洞的,那就是雖然按“憲法”規定,“總統”如缺位,由“副總統”繼任,至任期屆滿為止,那就不存在“任期中斷”的問題;但倘“立法院”在屆期中途遭到解散,進行重選,其屆期就重新計算。這就又與“總統”的任期拉開距離,必須再次分別選舉了。
馬英九上台後,充分利用原來由民進黨提出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合併進行的構思,決定二零一二年的第十三屆“總統”選舉與第八屆“立委”選舉合併在同一天舉行。但“憲法”規定,“總統”於五月二十日就職,“立法院”的屆期由其第一個會期的二月一日開始;而現行《“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選舉必須在任期屆滿三十天前完成,《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則規定,“立委”選舉必須在就職日的十天前舉行;這樣,合併進行的“二合一”選舉,“總統”選舉就須遷就“立委”選舉,因而馬政府將首次“二合一”選舉的日期定為一月十四日。這就使得“總統”從當選之日到就職的五月二十日之間,存在著長達四個多月的“空窗期”。倘若是爭取連任的“總統”獲得再次當選,或是當選的候選人與現任“總統”屬同一政黨,當然不存在問題。但如是由不同政黨的候選人當選,從而發生“政黨輪替”,那就既有可能會發生憲政危機。
實際上,“獨派”人士辜寬敏本來是預測蔡英文將在二零一二年的“總統”選舉中,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故而由其創辦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就認為,當務之急是重新檢討過往兩次“政權輪替”的經驗,從中找出台灣在“政權轉移”過程中,新領導人與新政府如何妥善因應“國家安全”的挑戰。為此,就由該“智庫”執行長羅致政(現已當選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吳釗燮(剛獲蘇貞昌委任為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及該“智庫”“國家安全”組研究員劉世忠(剛獲蘇貞昌委任為民進黨中央國際事務部主任)攜手合作,進行《台灣民主鞏固--政權輪替的“國家安全”挑戰》專案研究。該“研究成果”指出,由於“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就導致“立委”選舉延後數週,“總統”選舉提前數週,將使原來約兩個月的正常政權轉移時間,最多拉長為四個月。這麼長的政權輪替期,極有可能成為台灣“國家安全”的“空窗期”,如果選舉結果出現爭議,也可能會引發相當嚴重的島內政治動蕩,造成對台灣民主鞏固的傷。
該“研究成果”又指出,定期與公開的選舉,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機制,當一個政府在選舉中落敗,理應如期下台。而在準備下台的短暫期間,就應該處於“看守”的階段,並且準備將政權移轉給即將接任者。在這段期間內,即將下台的政府,應該在人事與預算上進行凍結,不再進行重大決策,一部留待新政府決策。在此期間,雖然新政府已經經由民選方式產生,但尚未就任,因此新的團隊即使已經成形,卻尚未進入政府,也無法過問人事與預算,更無法進行決策。因此整部國家機器在這段幾乎無法動彈的時刻,如果政權交接時間拉長到四個月,對於台灣所面對的複雜國際局勢,將有難以預料的狀況,屆時台灣政府的應變能力必然大打折扣。而這些可能危及“國安”的狀況,包括大陸漁船入侵、鄰國發生重大事件、島內發生重大事件、嚴重選舉爭端,或者舊政權不願如期交出政權等。更嚴重的是台灣島內存在“國家認同”的爭議,各大陣營在大選中勢必在兩岸政策議題上進行猛烈的攻防,對立的情緒極難消散。設若臨時發生難以預料的狀況,尤其是涉及到兩岸的問題,將使這段拉長期間的“空窗期”成為台灣危險的內鬥時刻,相互指責的結果,將嚴重危及台灣的生存。
而馬英九決定將“總統”與“立委”選舉合併進行,很明顯是有著利己主義的考量,那就是要以“總統”選舉的較高投票率,來將原來是較少人投票的“立委”選舉的得票率拉高,從而將超脫藍綠支持陣營的選民催出來參加投票,令其在“對國民黨不滿意,對民進黨不放心”的“兩害”之下,“取其輕”地將手中的“立委”票投給國民黨的候選人。
如今民進黨“立委”要將兩項選舉脫鉤分開,就是要拆解國民黨的這一“奸計”,在“總統”和“立委”選舉分開後,由於民進黨的支持者大多是“堅定投票派”,即使是天下刀雨也會出來投票,而國民黨的支持者大多是“可投可不投派”,投票率降低就將有利於民進黨的“立委”候選人。
但有著更長遠的一個戰略考量,那就是要為四年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有可能當選而“未雨綢繆”。實際上,民進黨發現到,在這次“總統”選舉中,蔡英文的民調一直看好,但最後卻無法走完兩岸關係的“最後一哩路”,是導致她輸選的關鍵原因。平情而論,民進黨的階級屬性和政治綱領,是屬於左派社會主義的路線,較為符合佔台灣人口多數的低下階層和中小企業主的利益。如果民進黨能轉型調整兩岸政策,選民們就將會改變“對民進黨不放心”的態度,放心將選票投給民進黨的候選人。
正因為如此,正在爭取“二零一六”的蘇貞昌,才有要調整兩岸政策的打算。如果轉型成功,就能使得中間選民對民進黨放下心來,“對國民黨不滿意”就上升為主要因素,尤其是在馬英九的執政表現欠佳的情況下,說不好就將會再次實現“政黨輪替”。因此。民進黨必須盡量避免遇到長達四個月的“空窗期”。
由此可見,民進黨“立委”前天的“突襲”,表面上看是單純的選舉技術操作問題,其實是埋伏著為迎接第三次“政黨輪替”創造良好條件的戰略考量。 |